saqalussiq ta gilan nipasa tu wawaway na kebalan mulepun ti
居住在花東的噶瑪蘭族人,大多知道祖先是從宜蘭遷移到花東的,但是因為歷史淵源宜蘭的噶瑪蘭族人,不僅無法取得原住民族身分,文化也幾乎消失,宜蘭壯圍鄉的奇立板聚落,為了復振傳統文化,向原民會申請了平埔族群聚落活力計畫的補助,學習族語、傳統香蕉絲技藝也進行部落家族族譜的調查,目前完成了2年秧苗型計畫,明年將進入第1年結穗型計畫,持續復振部落傳統文化。
一件一件的編織品、還有部落的家族族譜,這是宜蘭壯圍鄉奇立板聚落族人所製作的,為了保存復振部落歷史文化與語言,跟原民會申請了平埔族群聚落活力計畫。
(宜蘭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理事長 潘子淦 Kavalan
paazasan
活力計畫等於我們也是在復振我們的文化,我跟原民會申請的就是我們的香蕉絲製作,還有一些族譜調查耆老訪談,因為擔心我們這邊的歷史遺失,要趕快做這一塊這塊很重要。)
(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祕書長 金惠雯
misucang
噶瑪蘭族在很早以前就成為原住民族的一支,但是在宜蘭的噶瑪蘭族是沒有被承認的,所以為什麼奇立板部落,會一直到去年(109年)才加入平埔聚落活力計畫的行列,有兩個主要的原因,一個就是過去噶瑪蘭族被視為是原住民族,所以噶瑪蘭族的聚落其實是沒辦法提平埔活力計畫的,第二個部分最主要當然是,聚落本身其實是需要年輕人回來才有辦法來執行這樣的案子,去年(109年)他們來提案的時候,其實雖然聚落本身對寫計畫這些都不太熟悉,但是我們也看到他們非常用力的,希望原民會可以看到他們能夠協助他們做文化傳承的工作,原民會也在這個前提之下支持他們。)
透過原民會經費的補助讓奇立板聚落噶瑪蘭族人可以學習傳統技藝以及族語,聚落的族人現今主要使用的語言是閩南語,但透過計畫學習族語後,已經有多位族人通過族語認證的考試。
(宜蘭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理事長 潘子淦 Kavalan
paazasan
以前我父母親他們兄弟都是說噶瑪蘭語,我小時候也會說一些,但是後來就沒了,因為那時候應該是從提倡說國語(中文)的時候族語才沒了,說台語(閩南語)要罰,講方言也會罰,所以都說國語(中文),所以語言才沒有了,我們上課有2年了,2年我們考試合格的有5、6個,有一個考中級的也過了,(有去考族語認證?)對族語認證所以我們的成果不錯,我們老師教得很認真,所以小孩年輕人成績都不錯。)
相較已經正名為原住民族主要居住在花蓮地區的噶瑪蘭族人來說,宜蘭地區的噶瑪蘭族人因為歷史淵源,在40年代錯過登記為原住民族,依照原住民身分法的規定至今無法取得原住民族的身分。但文化復振的工作不能停止,聚落族人們也很努力的,希望可以在祖先們一直居住的宜蘭傳承噶瑪蘭族文化。
(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祕書長 金惠雯:
misucang
他們在文化復振上面其實做的非常的辛苦,然後我們也覺得很感動的點是說,年輕人回來了,部落的裡面的耆老,或者是相關的協會的人,都非常用心的投入這件事情,我們做為營造中心其實就是來協助他們把計畫調整好,然後陪伴他們走過這段,就是要開始重新學習,跟找回自己文化的過程,2年下來其實成果都非常不錯,我們也期待未來這個計畫,能夠協助他們建出自己的那個傳統的聚會所,那他們不用在這個大棚裡面,而是可以找到噶瑪蘭的一個空間跟精神的象徵。)
因為沒有部落聚會所,奇立板聚落族人目前都是在這個臨時搭建的棚子執行各項計畫及舉辦活動,居民期望可以有一個不用擔心颳風下雨穩固的建築。對於這場執行成果評鑑會議,族人相當看重也積極參與,大家仔細聆聽委員們的意見,目前執行2年秧苗型計畫的奇立板聚落,透過聚落營造中心的協助以及評鑑委員們提出的建議後,可以順利進行下一個階段第1年的結穗型計畫,可以獲得原民會100到110萬元的補助經費,繼續復振部落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