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傳承文化,為了讓埔里眉溪流域的平埔知識記憶被看見,台灣歷史博物館跟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辦理"地方流域記憶蒐整計畫",也跟當地學生運用科技製作導覽系統,希望讓當地族人的生活記憶故事,更廣為流傳。
一邊解說環境,也教導巴宰族語,台灣歷史博物館跟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合作的"地方流域記憶蒐整計畫",研究埔里眉溪流域的平埔族群在地知識跟記憶,也跟地方團體、學校,透過走讀踏查,關注在地人文歷史。
(暨大附中學生 李昆原:
透過一個學期的課程,去看整個巴宰族的,那些文化還有景觀,有再請一些耆老,讓我們去做問題的訪談,所以讓我們對巴宰族的文化,有更加的認識)
(台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長 陳怡宏:
我們一起透過一些工作坊的方式,然後讓學生還有在地的耆老可以交流,可以針對地方的在地知識,可以再做更進一步的深化,跟文化復振的工作)
目前埔里地區巴宰族人,主要居住在愛蘭台地區域,另外,巴宰族耆老潘英傑家族,也在南村里打造"巴宰原鄉"文化園區,保留過去族人常使用的野菜跟文物,並分享家族在這裡生活的點滴,而透過工作坊多次拜訪園區後,學生也製作出"聊天機器人"系統,把過去族人豐富的生活經驗,應用科技更為人知。
(暨大附中學生 李昆育:
我們把這裡的一些景觀,把它給數位化就是弄,聊天機器人的方式來呈現,也可以讓大家就是進來的時候,可以藉由這個遊戲來,讓大家更了解這邊的景觀)
(耆老 潘英傑 巴宰族:
來到這邊可以透過那個QR Code,可以直接了解這個環境,這個介紹的東西,比如說我們沒有辦法幫他們解說的話,他們自己來也可以透過這樣子的,QR Code就可以看到一定很多的資訊)
藉由工作坊課程,協助地方文化交流傳承,也期盼未來疫情緩和後,順利辦理眉溪流域成果特展,讓在地人文歷史,更廣為流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