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林爭議頻繁,不管是丹大林道機車行駛的安全性,或是傳統領域內文物保存,都觸動當地族人的敏感神經。然而卻也發生外界與當地族人對傳統領域管理認知的衝突,也在各地上演。現在就有立委及族人紛紛呼籲管理機關,儘快與族人們討論當地傳統領域的共管機制。
一封來自族人的信,讓立委伍麗華百感交集。 內容提到為什麼不能依據原住民傳統領域,劃設不讓人隨便進入,有沒有相關的法源依據?因為近期山林爭議頻傳,外地民眾踏入傳統領域再度觸動族人敏感神經,彼此對傳統領域認知的衝突,也日漸加劇。伍麗華認為問題恐怕就出在,所謂的共管機制,林務局是否有跟部落,好好談一談。
(民進黨立法委員 Saidhai Tahovecahe (伍麗華) 魯凱族:
本來原基法(第22條)裡面,就有保障所謂的山林共管,這樣的一個精神,那其實它無關乎所謂的法源依據,我們只是希望說我們透過一些法,讓我們共管的基礎能夠更堅實,那我覺得這個共管,還是我們的治理機關,必須要去面對的 )
共構山林管理機制有多重要?過去在台東執行20年內本鹿回家行動的總召Katu就發現,當政府與當地部落沒有管理共識時,就容易發生外地民眾,對族人管理傳統領域的作為誤解成"佔地為王"。因地制宜的共管機制,才有辦法降低各項衝突。
(內本鹿回家行動總召 Katu(柯俊雄) 布農族:
在那個地方,雖然就業有工作的機會,同時也是怎麼一起參與,環境維護跟管理的,讓這樣子的一個路線,降低到最低的傷害 )
建立起了管理機制,山林教育也是少不了的關鍵。以內本鹿回家行動的例子來看,事前也花了很大的力氣執行文化教育,族人甚至稱外地的參與者一聲Kavial,朋友、夥伴,調整他們對山林的態度。
(內本鹿回家行動總召 Katu(柯俊雄) 布農族:
透過歷史的理解,他會比較有歷史同理,然後會更進一步去理解,我們的這個行動的意義,這個課前的心態準備,是非常重要的 )
開放山林加上疫情帶動國內旅遊,山林成為國人爭相到訪的地點,然而背後我們仍要思考,在開放與管理之間,如何取得平衡才能保障傳統領域不被破壞,同時達到山林永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