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有媒體爆出原資中心的組織結構困境,反映出校園裡推展族群文化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而今天(10)在立院教文委員會質詢中,原民立委也再次將相關議題搬上國會殿堂討論。
(台北市某科大原資中心專任助理 排灣族:
學校比較在乎的是拿到經費的數字,變成我們原住民學生(資源中心)成立的宗旨,應該是減緩原住民學生的休退學率,但我發現我做了很多都是在經費啦核銷啦,我都覺得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做關懷原住民學生。)
不少原民學生進到大專院校,遇上在校就學、生活和文化問題,都會找上原資中心尋求協助,而原資中心的角色不但是校園裡的搭橋者,推廣多元文化觀點,更被原民學生視為第二個家,教育部更廣設原資中心,挹注大量資源,補助原資中心一位的專案人員,但實際執行狀況,卻可能與原先設立原資中心的期待相違背。因此,10號在立法院教文委員會上,原民立委也把這個議題搬上國會殿堂上討論。
(無黨籍立法委員 Giwas Ali (高金素梅) 泰雅族
(原資中心)它多數附屬在學務處下面的二級單位,然後也只有一名的專職人力,而這一名的專職人力,他光是應付行政工作就非常吃力。)
立委也分享自己實際走訪各大專院校的觀察,發現原資中心想辦活動或課程,但都得經過學務處的認可,才可以辦理,但時常不被校方支持,造成在執行面上綁手綁腳,原資中心社團化的現象,在各校中層出不窮。
(無黨籍立法委員 Giwas Ali (高金素梅) 泰雅族 VS. 教育部長 潘文忠
原資中心它舉辦活動,不是校內自己的原住民,跟校外外面的原住民學生的交流,而是要跟全校的教職人員一起來交流。(我希望一個月之內,把這個事情給我辦好。)跟委員報告我想過去這幾年,把它更完整的建置了,各大學校院的原資中心,(有啦,我知道。)也投入人力,但未來能不能發揮,更好原來設立的目標,(對。)教育部會進行訪視。)
同個現場,還有另一個關注焦點,就是已經施行六年的原住民族實驗學校,目前走到了補助期限的一半,立委就關心一旦期限一到,民族實驗學校的下一步又該何去何從?
(民進黨立法委員 Saidhai Tahovecahe (伍麗華) 魯凱族 VS. 教育部長 潘文忠
我們到底是希望現在這些原住民族實驗學校,最後能夠自主經營的維持實驗學校,還是回復到成為一般的學校,還是希望它轉型成為原住民族學校。(至於原住民族學校法,因為是由原民會這邊在相關的法規,還有知識體系他們正在努力當中。))
原住民族實驗學校,要轉型為原住民族學校,關鍵就在原住民族學校法,但由於目前法規遲遲未完善,因此立委伍麗華請教育部和原民會研擬解決方案,盤點各計畫,確保原住民族課綱、課程和教材的穩定發展,建置完整的原住民族教育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