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身分法的釋憲案,將在4月1號迎來最終裁判,而就在最終判決出爐前夕,3月28號多位原民學者,針對使用''姓氏綁身分''條款,對''漢父原母''的後代,設下認同門檻,是否違憲?召開記者會,主張以原住民母親、父親或是恢復傳統名字,在文化傳續上更具文化完整性。
施行20多年的原住民族身分法,只要從具有原住民身分的父親、母親或者恢復原住民名字者,就能取得原住民族身分,但現在社會在原漢通婚後,從漢父姓氏的原住民子女,到底能不能跨過''姓氏綁身份''的認同門檻,取得原住民身分?引發外界熱議。28號原民學者召開記者會,表達反對意見,其中漢父學者陳叔倬表示,恐怕發生原住民身份詐騙現象。
(漢父學者 陳叔倬:
很多的原住民的子女,他們在恢復身分之後一年就拋棄,然後在為了要考公費留(學)考(試),公務人員然後再申請加入,然後考完之後再拋棄,這個其實都是因為漢姓,或是漢人家族在後面作祟)
除了杜絕原住民身分遭濫用之外,鄒族學者也談到在原住民族的傳統祭儀上,是否以氏族成員身分參加,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台灣原社社長 Tibusungu Vayayana (汪明輝) 鄒族
比如說我們在小米收穫祭的時候,各個家族就會到所屬的祭屋,去參加個儀式 如果你不是(氏族成員)你很難 你是進不去的,你進到裡頭表示你是這個家族的成員)
(原住民族勞工聯盟召集人 Isak Afo 阿美族:
我們盼望這樣的一個主張,能夠讓我們原住民內部,來了解我們整個族名,或是說你用原母或是原父的名字,其實有它的文化脈絡在,有它的文化的完整性)
要保有文化傳續完整性,原民學者一致認為,若用漢父的名字,來恢復原住民族身分,將侵害原住民族的集體權。
而這起有關原住民族身分法的釋憲案,將在4月1號由大法官重新解釋下,未來是否有機會以''血緣主義'',來取得原住民身分?各界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