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學生舞蹈比賽決賽上,花蓮新城鄉北埔國小舞蹈隊,以噶瑪蘭族樂舞出賽,重現噶瑪蘭族治療儀式的樂舞,展示獨有的"仰頸轉頭"樂舞動作,最後奪下了國小民俗舞全國特優的佳績。
噶瑪蘭族人獨有的"仰頸轉頭"樂舞動作,是原住民族群中獨特的肢體語彙。
花蓮北埔國小指導老師莊國鑫及鄭靜慧老師,歷經多年田野調查,與噶瑪蘭族耆老學習傳唱治療儀式的部分樂舞,結合了文化意涵,編列"噶瑪蘭悠遠樂舞情"舞碼。
(指導老師 Kati-Lawas(莊國鑫) 阿美族:
學校舞蹈隊一直都是以多元文化,作為教育的宗旨所以呢?所以呢除了我們舞蹈隊裡面,原住民跟非原住民的孩子都在裡頭之外,我們更透過多年來的,除了阿美族之外更從撒奇萊雅族,還有近幾年的噶瑪蘭族,來作為我們主要的舞碼,最重要的就是希望透過,所學習不同族群的舞蹈,來精進我們所有孩子的,族群樂舞文化吸收以及學習。)
由於全隊從老師到學生,沒有一人是噶瑪蘭族人,卻是唯一以噶瑪蘭族樂舞為比賽舞碼的團隊,從學習語言、動作、表情及精神上,都是透過耆老一字一句教學下才完成。
(學生 賴萍珍 阿美族:
因為我覺得跳舞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它能讓我們把,各種表情都能夠在舞蹈中展現出來,也是一種我解放壓力的方式。)
莊國鑫表示,第一時間也將得獎消息告知噶瑪蘭族的耆老,耆老也很為學生的表現感到開心。回顧140多年前,居住在北埔的噶瑪蘭部落多達6個部落,但自從1878年加禮宛社事件後,噶瑪蘭族人逐漸被漢化,因此期望透過舞碼策劃和學習,讓更多人看見、聽見當地噶瑪蘭族人的聲音及模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