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產期剩兩週,但高雄桃源和那瑪夏的青梅果農,卻因疫情緣故,青梅收購大受影響,雖然農糧署已啟動農會收購和補償機制,但尚有太多果農無法受惠,因此19號,立委伍麗華和農糧署特別到原鄉了解最新情況。
(青梅果農 Husung 布農族:
我有六甲地,可能(今年)收不到,收不到一甲,所以今年就苦哈哈,我看)
無奈地向鏡頭闡述今年青梅的收成情況,靠種梅維生的Husung 大哥,是越說越難過。因疫情影響青梅的銷量,導致多數中盤商不再向農民收購。如今農民們只能看著一年的心血掉落在地,無法收成,心裡的苦無法言喻。雖然農糧署啟動農會收購和補助機制,但仍有許多果農因不符合申請資格,遲遲得不到幫助。因此19號,立委伍麗華、農糧署和各級單位,前往高雄桃源,親自拜訪農民,了解最新狀況。
(桃源區梅山里里長Liku (呂江玉英) 布農族:
因為我們的梅子,大部分有的種在林地,我們也沒有辦法補助到,因為農糧署那一邊就好像,只能補助到農牧用地,跟宜農地那些 旱地,像我們林地的根本就沒有補助到)
(民進黨立法委員 Saidhai Tahovecahe (伍麗華) 魯凱族:
那初步呢,我們期待的就是第一個,看看能不能夠針對今年,這樣一個特別的現象,去做一個補償措施,那另外呢 長久來看,就是看看怎麼樣輔導,我們的農民,在整個栽種,那怎麼樣的進行,做這樣一個處理)
梅樹早期因作為造林樹種,多種植於山坡地上,但因這次補償資格僅限於農牧用地,因此種植在山坡地上的農民便不符申請資格。農民渴望農糧署能將他們一併放入補償名單,而農糧署也回應,會將提議,納入後續的討論。
(農糧署副署長 姚志旺:
在林地上目前是還沒有辦法,在法律上還沒有符合,那也許未來在修法訂 修改,在怎麼樣的情況下,我們再來做調整,也有可能)
如今產期只剩兩個禮拜的青梅,農民心急如焚,無論是透過政府力量,還是民間加入收購行列,只要能幫助將梅子銷出去,何種方式,農民都願意嘗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