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2)是世界地球日,在野黨召開記者會對政府喊話,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中的淨零路徑,跟要徵收的碳費及碳稅,都應該要有完整的配套措施,但立委認為目前這部草案,對減碳目標不明確,會讓企業無所適從。
行政院21號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後,22號世界地球日在野黨召開記者會認為,院版草案在徵收碳費的配套措施中,給企業減碳的優惠過多,恐怕失去誘因效果。
(民眾黨立法委員 蔡壁如:
昨天(21)這樣的一個,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正草案),不僅沒有提出碳稅,甚至碳費也無下限,還提出很多的多元打折方案,完全看不到產業升級的視野,實質減碳的效益)
(民眾黨立法委員 邱臣遠:
經濟部在全球碳價制訂,跟碳邊境制度的擴張背景之下,對產業未來中長期面對的衝擊,這個方面的評估是嚴重不足的,經濟部目前只有針對,首先影響的水泥 電力 肥料,鋼鐵 鋁等五項產業進行,企業影響評估跟因應措施)
再拉到國際視野來看,未來台灣進行進出口貿易,在野黨認為台灣即將面臨跟美國、日本、南韓等國家競爭碳邊境稅,但卻沒有看到產業衝擊的評估數據,讓台灣在淨零賽局中,缺乏跟國際競爭碳定價的比較。
(時代力量立法委員 邱顯智:
碳定價收入也應該要落實公正轉型,避免有群體之財政工具受到損害,不管是說碳費 碳稅或是碳拍賣,在價格機制的設定上,都應該跟具體減排目標連結)
要談碳定價,也就會牽動國內森林,儲存的溫室氣體量,也必定涉及到土地議題,原民立委跟原民團體也曾強調,在碳定價機制中,原民角色更不能缺席,未來要如何制定土地共管機制,保障原民土地的利用價值,都是接下來要再持續討論的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