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5
記者

城市邊境部落 都市原民期盼真正的居住正義

 Maza taubahtan a bunun makus'ang aimn tu masial a inihumisan 

大家好,我是倫敦,歡迎收看族語晚間新聞。新聞一開始先來關心都會區河海濱部落,都市原住民族遇見的問題,居住是最重要最迫切要解決的課題,因為安居才能樂業,是生活裡的目標,是讓人安定的基本要求,從1960年代遷移的起點,到60年後的今天,專屬於都市原住民族的政策才正在研擬,大家都在期盼有一天這座城市可以同理心的看待都市原住民族的居住正義。 

原住民詩人莫那能的詩 這樣寫著 工廠的高牆 禁錮了你們酷愛自由的羽翼 高樓的鐵門窗 也閉守了你們酷愛歌唱的喉嚨 剩下的只是無盡的疲勞 謾罵 凌辱 甚至死亡 

(原住民詩人 莫那能 排灣族
Mapapatas Sii tu bunun 莫那能 Paiwan 
在夜裡 那思念也變成繩索 絞痛著你們的心扉 聽讀著你們的詩歌 我懂 我痛 只因為你們的今天 曾是我的過去 我多麼想把自己放火 好讓你們增加一點光亮 然而在這塊土地上 我只是一隻小小的雀鳥)

永遠歌唱的大海,是詩人莫那能回應外籍移工到台灣謀生的詩,唱著這首詩,就像在述說60 70年代離鄉工作族人的生活。

(原住民詩人 莫那能 排灣族
Mapapatas Sii tu bunun 莫那能 Paiwan 
 我常自我介紹說 我16歲以前是在山上放牛 16歲以後到都市做牛做馬 然後27歲以後 就開始走入黑暗的旅程)

今年66歲的莫那能,一生飽經風霜,從小家境貧困,父母親相繼在他兒時去世,作為長子必須扛起家計,弟弟在13歲時被帶去當童工,妹妹被誘拐當了雛妓,國中畢業後,莫那能來到台北找工作,為了生存,任何工作都做。

(原住民詩人 莫那能 排灣族
Mapapatas Sii tu bunun 莫那能 Paiwan 
那時候我在砂石場 我的工作效率是大概比他們漢人工人 都要至少兩倍的效率 可是我的薪水只有他們的一半 他們5000多元 可是我只有2800元 實際情況是這樣  像我弟弟待的工廠 因為他們是童工 不能離開工廠 所以他們一個月只有花600塊零用錢 因為他是被當在工廠 聽說他們工廠很大 可是餐廳很小 所以聽說他們吃飯漢人先吃 第二批才輪到原住民吃 原住民吃的那個菜 都快吃完了 只剩下飯)

27歲的一場車禍,莫那能正式走入無光的世界,從此展開寫詩的生涯,將他一生經歷及當時原住民族受到的歧視,不平等對待寫成詩,向社會發聲。

(原住民詩人 莫那能 排灣族
Mapapatas Sii tu bunun 莫那能 Paiwan 
在大量死難的例子很多 不只是礦災 曾經有那個光華洗染場的童工 因為火災被燒死了七八個原住民的童工 還有很多個別的在工地上摔下來 都沒有好好的受到資方的 在那個年代很多很多這種例子)

莫那能口中的那個年代,就是台灣原住民族開始往都會區遷移的起點,根據中研院的報告指出,(文字在中研院報告第2頁)戰後原住民開始出現離開山地保留地往平地外移的趨勢,當時的省政府民政廳從1967年進行山胞經濟與生活素質調查以來,山地與平地原住民族外出至都市謀生的人口逐年增加,及至(CG1 IN)1985年都市原住民族約佔原住民族總人口6.9%,到了1991年都市原住民族人口數達到14.4%,相較於1985年增加了7.5%。

(台師大地理系副教授  
Tibusungu Vayayana (汪明輝) 鄒族
Daikaku tu masnanava Vayayana (汪明輝) Cou 
1960年 1970年 大概是我們台灣經濟開始 還沒有正式起飛 但是那時候有很多就業機會要招募工人 這是很大的誘因)

(紀實攝影師 關曉榮
mapacidadanum tu bunun 關曉榮
以阿美族為例的話 在東部的阿美族海岸和縱谷 其實他們都有一些山地保留地 是有種稻米的 現在的情況或許有變化 不過就是說 他們有一些生產性的土地 可以利用 但是戰後人口成長 就是說使得稻米的種植 就是農業部門的生產 基本上很難再滿足小家庭 或者說生存的需求 他們就開始向具有工薪勞動的機會的地方 開始移動)

(台師大地理系副教授  
Tibusungu Vayayana (汪明輝) 鄒族
Daikaku tu masnanava Vayayana (汪明輝) Cou 
他們體力都非常好 所以到這邊能做都是粗重的勞動力 像遠洋 像礦工 像板模)

(中研院人社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林季平
Kikingkiu tu bunun 林季平
 第一個原住民它遷徙的 往非原鄉地方遷徙時間 比非原住民還要來得晚 這是第一個特點 第二個特點 就是說 原住民各個族群往外遷徙的時間 因族群別而會有差異 阿美族是屬於少數幾個比較早進行到都會地帶遷徙的族群 這整個最主要原因的話 跟近代交建設 就是北迴鐵路(1970年代完工)關係密切)

原住民族因為經濟及教育需求,促動大規模的城鄉遷徙,也因為族群慣習,親友間互相介紹,加強往都會移動的拉力,以至於到了2000年設籍於非原鄉的都市原住民族已成長到39.9%,截至2021年12月,原住民族設籍於非原鄉的人口數到了48.69%。甚至在2021年桃園市原住民族人口數來到7萬8508人,超越台東縣的7萬8360人,中研院以一人一條線遷徙圖顯示2013年到2018年的各族遷徙圖反映出各族和各地方的連結。

(中研院人社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林季平
Kikingkiu tu bunun 林季平
原住民族設籍於非原鄉人口數的增加,牽動著原住民族政策,過去以原鄉 為重的政策,似乎在這波變動的人口中必須有所改變。)

(原民會綜合規劃處處長  
雅柏甦詠.博伊哲努(Yapasuyongʉ.Poiconʉ) 鄒族
Liskadaas mumu 雅柏甦詠.博伊哲努(Yapasuyongʉ.Poiconʉ) Cou 
因為過去我們原住民族行政體系的建置 其實也是先針對原鄉 然後慢慢才轉移到 也把都原放進來 所以我們等於是說 是用同樣的一套體系 去面對不同的對象)

(台師大地理系副教授  
Tibusungu Vayayana (汪明輝) 鄒族
Daikaku tu masnanava Vayayana (汪明輝) Cou 
到這裡(都會)以後 他們會碰到 除了工作上要適應以外 就是居住 居住是一筆錢他們當然希望能夠降到越低越好 所以像板模就會住在工地 隨著工地而居 移動的情況 然後如果好的他們可能就會租房子 然後再像這個礦工 就在礦工的宿舍)

(基隆草根文化協會原民小組召集人
拔耐‧茹妮老王 阿美族
Mais'ampuk mumu tu bunun 拔耐‧茹妮老王 Amis 
當這個問題大家都沒有面對說 勞動移動到都會來的人 我不可能揹著我的房子帶到都會中 你看現在為什麼外籍勞工進到台灣 雇主要提供給他住宿的 是為了要方便管理他 可是你要想當年我們也是從原鄉勞動移動到都會中 我們雖然沒有飄洋過海 但我們是離鄉背井 是一樣的邏輯跟概念 從以前沒有被保障的居住權 到現在仍然沒有被保障 而我們持續被汙名化)

(台師大地理系副教授  Tibusungu Vayayana (汪明輝) 鄒族
Daikaku tu masnanava Vayayana (汪明輝) Cou 
 那時候 我們不但沒有社會住宅這樣的概念 倒是對違建拆除的很厲害 所以有很長的一段時間 原住民不管事自己蓋房子在山坡地 或是在郊區 或是集中在港口附近的 這些基本上都是違建 不時就會警察來關切甚至說政府強力拆除 這是後來1980年到1990年 發生地這樣的事情 這是可以說原住民都會化的過程裡 非常心酸非常艱辛的一個過程)

原住民族遷移到都會區,要先解決居住的問題,但過去收支嚴重不均的情況下,大家群居在城市的邊境,原民會也坦言,政策面要解決都市原住民族的生存問題有困難度存在。

(原民會綜合規劃處處長   雅柏甦詠.博伊哲努(Yapasuyongʉ.Poiconʉ) 鄒族
Liskadaas mumu 雅柏甦詠.博伊哲努(Yapasuyongʉ.Poiconʉ) Cou 
 這個整個行政機關 可能在做法上 在面對都原 都必須要跟原鄉發展出不同的方式
 比如說原鄉裡面 我們原住民在哪裡是很清楚的 然後一定會形成一個群體 可能叫部落 組織都是很清楚的 但是到了都會區 除了少數幾個聚居的聚落之外 大部分原住民是分散的 就變成我們服務的對象 它其實非常分散 我們很難就是說 透過一條鞭的系統 很快把這些人找出來 所以這部分是最大的差異所在)

(基隆草根文化協會原民小組召集人
拔耐‧茹妮老王 阿美族
Mais'ampuk mumu tu bunun 拔耐‧茹妮老王 Amis 
 這是一個結構問題 是國家政策對於居住權的保障這件事情 沒有良好的制度 而我們沿用了原來既有的傳統的知識 跟生活自立互助的這樣的一個精神 彼此找到一個我們認為可以居安的空間 彼此生活照顧 而不被這個大的社會允許 還要被汙名 這個是非常的對我們很不公道的)

(原民會綜合規劃處處長  
雅柏甦詠.博伊哲努(Yapasuyongʉ.Poiconʉ) 鄒族
Liskadaas mumu 雅柏甦詠.博伊哲努(Yapasuyongʉ.Poiconʉ) Cou 
 我們希望有一個中長程的計畫 它是可以專門針對都市原住民的特殊需求 去提供一些回應跟解決的方案 所以我們現在委託政大 幫我們研擬一個都市原住民族中長程的發展計畫 這個計畫預計是在112年開始 我們現在研擬 預計年底或明年初會報到行政院去 核定之後會從112年開始執行 我們希望把真正的問題找出來 然後在都市發展計畫無法解決的那個區塊 我們就透過這個中長程計畫補足)


(台大藝術史研究所專案計畫助理研究員 吳金鏞
Mindadangaz kingkiu tu bunun 吳金鏞
從抗爭到現在,我覺得我們都還一直在抗爭。就這個大社會,政府其實都沒有太大的改變。都市原住民溪洲部落或其他部落都還是必須持續爭取自己的權利,不管是居住上,文化上的權利。那必須適時的提醒政府 他們有責任。要來支持都市原住民在都會裡面生活,因為原住民其實已經有一半的人生活在都市裡面,都市的市長,都市的制度 都市的政府都應該正視這個問題。然後能夠容納不一樣的文化在都市裡面生存)

(吉拉箇賽部落族人 林俐 阿美族
Taudiip tu bunun 林俐 Amis 
 我們這個部落 已經是我們自己的根了 我們可不可以跟政府一點點小小的要求 我們的自主能力很好 我們很聽話 可是我們需要政府可以讓我們 把我們這個屋頂 我們旁邊木造不更改 就是不改變 我們還是用木頭造 我們上面是不是可以讓我們有比較好的建材 讓我們的長輩或下一代 生活更好一點)

(八尺門奇浩部落Tapang 劉永福 阿美族
Asang lavian 劉永福 Amis 
 我很想跟政府講 應該好好照顧我們都市原住民 我們沒有文化的話 我相信不會這樣子 我會被同化 變成漢人 可是我不行 我不能做漢人 我是原住民的孩子 我的血統就是原住民 我的血就是pancang 沒有部落 我們就沒有文化的感情 )

(基隆草根文化協會原民小組召集人
拔耐‧茹妮老王 阿美族
Mais'ampuk mumu tu bunun 拔耐‧茹妮老王 Amis 
我覺得50年前的路 其實跟我現在正在走的路一模一樣 那個辛苦 我覺得沒有被減少 如果50年前我的前輩們 已經那麼辛苦在這土地上面存活 我現在還在經驗這種東西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我不會再期待我們的政府 包含什麼轉型正義委員會 我從來就不相信這一套)

都市原住民族遇見的問題,居住是最重要最迫切要解決的課題,因為安居才能樂業,是生活裡的目標,是讓人安定的基本要求,從1960年代遷移的起點,到60年後的今天,專屬於都市原住民族的政策才正在研擬,城市邊境的部落溪洲、三鶯、吉拉箇賽、快樂山、八尺門,以及散居於城市各地的族人,都還在為著找一個安定的居所而奮鬥,只期待有一天這座城市可以同理心的看待都市原住民族的居住正義。

(原住民詩人
莫那能 排灣族
Mapapatas Sii tu bunun 莫那能 Paiwan 
唱詩:為什麼
為什麼 這麼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