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9
記者
Kimliyan(陸萱) / Tjivuluwan 台北市

台灣影像人類學先驅 胡台麗致力存續原民文化

人物百寶箱,要帶領大家來緬懷這位,被譽為台灣影像人類學先驅的胡台麗教授,昨天(8)傳出病逝消息,享壽72歲,震驚各界,不少親友也紛紛表達哀悼與懷念,而胡台麗教授生前,長期對原住民族文化的採集、保存上有很大的貢獻,並拍攝多部與原民文化的民族誌紀錄片,在原民文化保存傳續上不遺餘力,更將原民文化的視野,搬上了國際舞台。

長期在原住民文化採集和協助傳承的胡台麗教授,8號從總統府資政孫大川的臉書貼文中,證實病逝的消息,享壽72歲。胡台麗教授生前被譽為台灣影像人類學的先驅,[她曾說過這麼一段話,''如果人類學者不主動站出來,拍攝民族誌影片,就只好任憑台灣觀眾,在采風式的原住民影像中接收訊息'',因此她親自扛起攝影機,進入部落採集、保存原住民文化,並拍攝多部民族誌紀錄片,而和原住民族主題相關的作品,有2012年的《讓靈魂回家》、2000年的《愛戀排灣笛》、1993年的《蘭嶼觀點》、1988年的《矮人祭之歌》、和1984年的《神祖之靈歸來:排灣族五年祭》。

(總統府資政 Paelabang Danapan (孫大川) 卑南族:
無論是紀錄也好或者是做的研究,祭典儀式還包括這些跟巫術有關的部分,大家都知道我們原住民很多的祭典儀式,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面在部落裡面,都面臨了斷續存亡的這種狀態,胡老師在這方面用力非常地深)

而和胡台麗教授共事15年,同為中研院民族所的劉璧榛教授,長期浸潤在原住民族巫師,傳承與研究的工作中,更於2007年和胡台麗教授,共同成立''當代情境中的巫師與儀式展演研究群'',集結原民學者、部落巫師和耆老們,以及大專院校的學生等,展開每年4次的定期討論會,儘管中途胡台麗教授從中研院退休,但研究工作卻從不停歇。

(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員 劉璧榛:
像我是研究阿美族 噶瑪蘭族,甚至胡老師的排灣族 布農族 鄒族,還有邵族非常多的 還有西拉雅族,這些不同 就是台灣各地方的,原住民的年輕人也好長者也好,就聚在一起了 所以影響力和,凝聚力超乎我們兩個自己想像的,所以我們就繼續走下去)

走進原民部落中,意識到原民文化面臨棘手的傳承問題,而和胡台麗教授,有長達30年深厚交情的孫大川也特別提到,他在2000年開始,擔任原舞者基金會董事長,長達8年的期間裡,胡台麗教授雖未直接帶領團隊,但卻是將祭儀轉化成表演的推手。

(總統府資政 Paelabang Danapan (孫大川) 卑南族
原舞者很多的演出都是胡老師帶隊的,她也訂定了原舞者要以田野調查,要以部落傳統樂舞傳承為主要的,一種風格 把很多部落,已經快要消失的這些舞蹈也好,祭典儀式也好還有這些 快要失傳的,民族音樂她都做了非常多的努力)

在訪談中,兩位學者細細訴說、回憶與胡台麗教授多年的交情時,都忍不住語塞哽咽,懷念胡台麗教授對晚輩的提攜,以及溫厚待人的性格,因此在逝世消息傳出後,不少胡教授生前在部落一起陪伴、紀錄研究的耆老們,也都紛紛致電表達哀傷之意,至於胡台麗教授生前未完成的作品,希望未來都能在各界的協助下,一一完成並傳續給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