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資1億7,976萬元的豐羽計畫在4月底風光動工,文物返還的議題也逐漸受到在地族人重視,但是保存百年文物需要專業人力及設備,近期族人也積極跟中研院討論相關配套措施或替代方案中。
上個月馬太鞍豐羽計畫在眾人的見證下,正式動工,部落也抱持著高度期待中。而該場館未來將肩負在地的文化傳承、產業推展的重要使命,其中包含文物典藏的部分。 族人也期待能夠朝向專業化典藏的方向進行。
(馬太鞍部落青年 Lisin‧Haluway (里新‧哈魯蔚) 阿美族:
他得要像現在,史前館在帶地方原住民博物館,他得要有專業的人才搭配部落,或是地方的人才來去配合,以部落的主體為經驗,去發展,來做教育,來做社會溝通的工作)
由於文物返還需要符合典藏等級的軟硬體設施以及人力,以免造成古物的毀損。而現階段馬太鞍部落已經與中研院完成初步共識,7月將舉行共作展,但在經費部分需要相關單位挹注才能成型。
(花蓮縣議員 Lamen Panay (蔡依靜) 阿美族:
今年度的話,部落現在先跟中研院這邊已經,把前端文物的部分已經在做準備,預計在今年的7月份,會在光復國小這邊,先做一次文物返鄉共作展,可是還有後續的相關經費,部落也會再跟相關單位來申請)
據統計,目前在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還收藏了包括部落領袖大禮冠盤帽等,將近550件馬太鞍部落傳統文物。預計7月將有47件古文物在共作展中進行至少1個月的展覽,相關籌備工作也在如火如荼進行中。
(Calaw Opic (丁至軒) 花蓮光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