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校園中的原住民歧視爭議陸續浮上檯面,而最近,在中正大學有學生在攤位販售蕃茄糖葫蘆,卻在廣告文案把蕃茄,以歧視用詞"蕃仔"來替代,試圖發揮創意,卻引來原民學生批評,完全不尊重原民族群文化,甚至毫無文化敏感度,對此,主辦方是立即發文道歉,並下架產品。
又有一樁歧視爭議在大學校園發生!原來是嘉義中正大學,有學生在科系擺攤活動販售蕃茄糖葫蘆,卻在廣告文案中,把爭議的歧視用詞"蕃仔",作為廣告標題,試圖以諧音"蕃仔"替代蕃茄,想搞創意,卻出了問題。貼文一出,立刻在網路引發討論,有原民學生直言,不懂為何到了現在,還有人會拿不當的歧視用詞,作為宣傳手法,毫無文化敏感度。
(中正大學學生 Makili 布農族:
蕃仔這個詞對我們來說,就是貶低的詞,就覺得說,怎麼還有人會那麼無聊,拿這個來當一個諧音梗,來賣商品)
而網上引來批評後,主辦單位隨即針發文指出未注意用詞導致誤會,感到抱歉,也已把產品下架。而中正大學原資中心也發出聲明稿,表達校方立場,希望透過此事件,來機會教育。
(中正大學原資中心副主任 江寶釵:
教育是長遠的事情,它可能沒有辦法,一時一刻看到效果,他們(主辦方)雖然文化的敏感度,也許沒那麼足夠,可是也有一定的程度,可以讓他們理解,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無心可能犯下的錯誤)
而商品需要行銷,文案也需要特點,但該怎麼寫,才不會無意間冒犯他人?擁有豐富文案經驗的協會專案經理表示,除了書寫時,要反覆確認資訊是否正確、合理外,也可拿給不同領域的人來審視,提供反饋。
(鄒族獵人協會專案經理 吳翊豪:
都是跟自己在一個同溫層的人,其實審幾次都一樣,其實最好的審法 就是說,給跟自己,沒有同質性那麼高的人去看,看這個東西到底,有沒有不OK的地方)
校園如同小型社會,多元族群仍需互相包容,除了透過課程讓學生理解不同文化的特別之處。透過這次事件,希望同學再次審視,並學習包容、尊重不同群體的生活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