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2
記者
Aras Sawawan(陳鵬飛) / 許家榮 台北市

6/8世界海洋日前夕 行政院端"向海致敬"報告

6月8號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海洋日,而行政院也在節日前夕,端出執行兩年"向海致敬"的報告。其中最大進展就是海洋垃圾在兩年內,減少了四成左右,未來政府仍會逐步擴大海岸開放範圍。但關鍵的"海洋保育法"至今都沒有蹤影,今天(2)海委會回應,目前草案已經達成各部會共識,近期就會先送行政院審查。

2020年行政院宣示向海致敬,並核定海洋白皮書,兩年後行政院2號交出成果報告,其中海洋垃圾經各部會協助下,這兩年以減少四成,尤其在環團列出13處最髒海岸中,垃圾減量高達九成多。

(環保署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長 蔡玲儀:
那同樣地去比較109跟110年,我們也可以明顯地發現,每一季的垃圾量都減少了)

垃圾減量主要是從源頭管理,包括河川上游危倒木由林務局協助,環保署及水利署則負責河面垃圾攔截,並逐步改善漁民使用流刺網跟保麗龍等漁業用具的習慣。而海委會也沒有要停下開放海岸的腳步,除了在港區增加遊艇席位,並擴大功能,也將海巡廳舍逐步轉型,作為推廣海洋教育的場所,開放釣魚點也在今年預計達117處。這更意味著今年海岸線將大開門戶。

(海委會綜合規畫處長 沈建中:
我們到了今年,我們整個的海域開放,會達到1800公里,也就是說我們的禁止海岸線,會縮小的只剩下9.4%的部分 )

隨著開放腳步,卡關兩年半的"海洋保育法"會不會也有進展?2號海委會則給出了最新回應。

(海委會副主委 蔡清標:
那我們(海保法)行政院版,在上個禮拜也完成各部會,就是我們的草案各部會,已經也都溝通完了,那我們很快就會送到行政院,由院會審議完就送到立法院,來審議三讀 )

只不過這部海保法,原民立委也擔憂是否符合原基法,保障原住民族使用海洋資源的權利,或是族人如何參與海洋保育的機制?尤其開放海岸後,不少祭儀用地跟海資源利用爭議在部落頻傳,海委會最終擬出的草案長怎樣,原民社會也都在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