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1
記者
Kimliyan(陸萱) / Tjivuluwan(孫政賢) 桃園大溪

疫情衝擊生計 都會區族人展互助合作精神

而在都會區謀生的族人,生活並沒有比較輕鬆,就有族人表示疫情下,原本經濟就受到影響,家中又有親人因病過世,處理後事就是一筆開銷,再加上子女撫養費用跟生活費支出等,經濟問題逐漸浮上檯面,但多數族人也因為信仰力量,發揮互助精神,教會也集結族人,利用自身力量互相協助,在疫情中安定彼此的身心需求。

全台都在學習跟病毒共存,而原民人口數第二多的桃園市,位在復興區族人暫且挺過先前快篩荒的窘境,但回頭來看到居住在都會區的族人,疫情之下,更面臨租屋壓力、生活經濟問題多面夾擊,有族人表示,疫情中遇上家人因病過世,能順利完成喪禮儀式,已經相當幸運。

(領取急難救助金民眾 泰雅族:
我朋友最近有,因為他們是確診的(親人過世),他們在當天 6個小時內就燒掉了,雖然他們大體燒掉了,但是他們一樣也還是有辦喪禮,他們是會有沒辦法見到最後一面)

儘管疫情讓都會區族人生活產生變動,也面臨生離死別的人生課題,但信仰的力量,成為在都會區謀生奮鬥族人身處困境中的一塊浮木,而坐落在都會區由原民牧師牧會的教會,就成為凝聚族人力量、彼此互助的基地。

(中壢布農族長老教會牧師 Banitul Ispalakan 布農族:
他們會來教會是非常基本的,而且我們也會有,很緊密的聯繫跟接觸,我們教會當然會以我們,自身教會的能力,買一些防疫的物資給他們,當然我們有更多的時間,為他們讀經禱告讓他們心裡,產生一股安定的力量)

(基督教宣教浸信聯會第一軍人宣教浸信會牧師 puljaljuyan (陳中秋) 排灣族:
我們尋求1919食物銀行,透過跟連鎖超市的惜食(捐贈),就是即期的(食品)因為他們有,牛肉 豬肉 一些魚生鮮的食品,但是就是還可以(食用),我們就會送給他們,其實對他們幫助滿大的)

眼看每日上看萬例的確診跟死亡人數,對抗疫情已變成民眾日常生活,儘管族人因工作、求學需求來到都會區生活,但疫情衝擊各家各戶,又遇上一人確診全家也確診的情況下,族人依然發揮互助共好的精神,把資源與關懷發散到社會各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