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1
記者
Husung Nahaisulan(曾世偉) / Batu(戴亞盛) 桃園大溪

桃園環境教育展 文化館舉辦野菜遊原活動

O patalahekal no salikaka to sinafel to pisidateng no Pangcah

由桃園市原住民族發展基金會,舉辦的原住民族環境教育展,從衣食住三個面向,帶領民眾認識原民跟自然間的文化故事,日前就在大溪原民文化會館,舉辦野菜遊原活動。

圖像裡的刺蔥、龍葵或馬告,是族人經常食用的野菜,而這背後有著豐富的族群飲食文化。由桃園市原住民族發展基金會,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再創自然之詩",6月27日進行第二檔期策展活動野菜遊原,這次跟花蓮華東部落、桃原農場合作,介紹各式各樣的野菜背景知識跟族語教學。

(桃原基金會副執行長 Panay Li′ay 阿美族:
mikeriday
Panay Li′ay Amis
以原住民生活的面向來切入,用藝術來展現,然後傳遞我們原住民族的文化,跟一些環境教育的知識)

展覽現場布置兩大展區,透過光影、動力裝置跟當代藝術的結合,一窺山林野蔬成長歷程跟美好滋味,從阿美族部落的農田,到都會區農場裡的自然媒材,深入探索原民跟自然之間的關係。

(策展人 陳漢聲:
citodongay
陳漢聲
分別是以種子跟野菜,來做一個呈現,我們其實是希望透過,這些野菜不同的面相,和它的不同的,這樣子的圖像的方式,來了解其實,有很多的自然資源,本來其實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策展人表示,由於生活型態改變,這些野菜習慣也隨著族人到處移居、衍生,串連原鄉跟都會兩地。為了讓遊客享用道地野菜,主辦單位在現場推出1百組原味野菜箱,銷售所得將回饋部落,讓野菜文化推廣得以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