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化語言用各種創作形式保存下來,這不僅僅增添了台灣文學的厚度外,更把我們在地文化與國際接軌時、根基更加的穩固,《臺灣文學獎》先前是進行了頒獎,其中散德克族的青年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刻意的保留了跟長輩的說話方式,讓他拿下了、原住民華語新詩的首獎
為鼓勵多元創作,《臺灣文學獎》在30號舉辦頒獎典禮。用台語、客語以及原住民華語創作來個別分項,展現台灣族群多樣性。其中以《外婆的bunun》拿下原住民華語新詩首獎的賽德克青年Pering Nokan,跳脫中文語法邏輯,以外婆手中的短棍bunun為主軸,記錄下長輩話中有話,詞序顛倒,與族人溝通的過程。雖然無法親自到場,由妹妹代領獎項,但Pering 還是感謝評審的肯定。
(電訪 原住民華語新詩首獎得主Pering Nokan(劉立仁) 賽德克族:
他就是一個族語對話的過程,主角啦,就是講話的人,寫這首詩的人,他就是在聽,他就是年輕人,我覺得華文這部分,我們本來就不會用中文字啦,就平平地去說我們的故事,因為我們的故事真的很精采,這樣就可以。)
針對這次共14件的作品入圍,評審表示評選的重點放在作品是否能兼顧文化性和中文表達的能力。而《外婆的bunun》之所以能從中突出,最大的優勢就是刻意不修飾文字,讓讀者最直接感受,身歷其中,並從年輕族人視角,反思文化在不同世代代表的意義。
(評審 Tomas(李永松) 泰雅族:
你從衝突裡面,他從奶奶跟媽媽的衝突裡面,然後到他這代,怎麼樣去看,從衝突裡面,去反思出一個自己獨特的想法。)
(文化部政務次長 李靜慧:
邀請所有創作者一起再發掘,這更多更多的美好,隨著我們的評審老師,或者是整個母語創作的領域,我們大家一起努力。)
將文化語言用各種創作形式保存下來,除了是增添台灣文學厚度外,更將在地文化推向更遠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