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 pamengan semangi tu luqu na uway
耆老告訴我們,一般人是不能配戴的,這是對長者的尊敬。黃藤禮帽的編織相當費時耗工,經緯線的固定,藤皮在編織過程的拉扯力道,都是一門學問。透過黃藤一上一下的穿梭過程,我們看見祖先的智慧。稿尾-藤皮在生活中的應用可說是豐富多樣,利用大自然的材料作為各種生活所需,耆老手腳非常俐落,讚嘆手巧及創意。
uway qubu 黃藤帽
salit 編
temusuR 穿梭
噶瑪蘭的黃藤編織工藝精緻美觀,不只在日常生活可以看見,在慶典中耆老們戴的黃藤禮帽,更是顯示身分的象徵。
(耆老 周智惠(Ukud) 噶瑪蘭族:
只有頭目或耆老和長者,才可以戴這種黃藤做的斗笠,我現在做的是部落副頭目要的,他請我做一頂,要在豐年祭的時候戴,只要豐年祭就會做。耆老身分及長輩,才可以戴這種斗笠,年齡階級的不可以戴。當部落族人聚集在一起,頭目會帶這個斗笠,像頭目 耆老長者,都可以戴這個黃藤編的斗笠,還有長者,像我這樣年紀的人,耆老是70至80的年齡。)
製作一頂黃藤編織禮帽,從一開始的經緯線的固定,就是一門學問。
(耆老 周智惠(Ukud) 噶瑪蘭族:
現在要編的是黃藤斗笠,就像做的這個一樣,開始做的時候,要很有耐心,編的時候用工具鑽出一個小洞,方便藤皮繞圈,還要控制它的距離,而且要調整好,反覆這樣編 就愈來愈寬,現在我要接藤皮,接的時候要順著這樣穿過來,然後壓住另一條藤皮,這樣接的部分就看不到,壓著然後再繞一圈,稍微不注意就會鑽到藤皮,就是這樣繼續壓著,再繞一圈這樣,這樣完成了。)
在黃藤一上一下的穿梭中,禮帽漸漸成型。耆老指尖拉扯力道的拿捏,都是成品平整與否的關鍵。黃藤禮帽,是噶瑪蘭族對長者的尊敬,在編織的過程中,也學習慢中求好的心境,當然這其中,還包含著祖先無數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