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迴基金會近期是在台東大武成立了南迴診所,要透過定點門診以及居家醫療的模式,改善南迴公路居民就醫不便的問題,然而針對未來是否會投入醫事人力資源的協助,衛福部表示,有商討的空間。
長達約100公里的南迴公路,整路沒有醫院,就相當於從台北一路往南到苗栗,沿途都沒有醫院,看見家鄉醫療資源的缺乏,出生台東達仁土坂部落的排灣族醫師徐超斌,2018年集結各界善心人士,成立了南迴基金會,除了在110年成立居家護理所,近期更在台東縣大武鄉成立"南迴診所",要結合定點門診以及居家醫療的模式,改善南迴幅員遼闊,不便就醫的問題。
(南迴診所護理長 tijuku(黃翠華) 排灣族:
現在診所開了它能做什麼?第一個就是定點式的服務,就是可以行動的民眾,他可以來診所看診,不能行動的民眾,我們就是去家裡面,做行動醫療做行動護理。)
(衛福部政務次長 王必勝:
我們現在知道這個5G,加上現代的這個遠距的設備,其實可以把我們的醫學中心的資源,藉著科技帶到當地來,雖然不能解決所有的事情,但是可以有部分的成效,我想這個部分還可以再繼續推。)
然而持續完善醫療資源,不只有硬體跟軟體的建置,人力也相當重要。目前南迴診所只有一名醫師,義大醫院支援醫師一名、護理師三名、醫務人員二名,除了要在診所看診,也必須到病患家行醫,負擔相當大,針對醫事人員人力資源的投入,衛福部表示,仍有商討空間。
(衛福部醫事司長 劉越萍:
我覺得可以拆開兩部分,等公費生過去,或者是說跟其他醫療院所一起合作,用資源的醫師,這都是未來在診所營業項目中,可以討論的一個重點。)
(南迴診所醫師 Djaikung Luveljeng(徐超斌) 排灣族:
目前我們是有慢慢找一些其他的醫院(醫療人員)來支援,但那畢竟是短期的,因為其實民眾需要的是醫病關係要長期建立的,你久久來一次,你很難建立醫病關係嘛。)
根據中華民國醫師公會統計,在台北市,每平方公里至少約有41名醫師,對照每平方公里約不到1名醫師的台東縣,是相差了465倍,未來南迴診所要如何在有限的人力資源下拓展醫療業務,也有賴各界與政府的支持與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