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從2020年開始,已經連續3年人口呈現負成長。內政部最新統計台灣的出生人口2015年還有21.3萬,但近幾年持續下滑,今年上半年只剩6.6萬多人,導致全年的出生數可能不到13萬。雖然許多縣市都推出生育相關補貼,但有家長和學者認為,補貼只是其中一項誘因,還有整體大環境,以及小孩的教育等各層面因素,都必須考量。
放假期間,不少家長帶小朋友出門玩。不過台灣的少子化問題逐漸變得嚴重,從2020年開始,已經連續3年人口負成長。
(家長:
收入也好或者是有爸媽或者是家人的幫忙帶,才比較有可能多生養,公托也要搶得到,不然私托一個月2、3萬。)
(家長:
當然補助會有補貼一點,不過教育費其實說實在的才是花費最高的。)
內政部統計台灣的出生人口連續9年下滑,2015年還有21.3萬人,之後每年都往下掉,到2022年剩下13.8萬。今年上半年更只有6.6萬多人,導致全年的出生數可能不到13萬。而在這樣的數據當中,彰化縣的表現相對給力。
(彰化在地民眾:
有家人可以一起幫忙,雙薪的話(生活費)是一定夠,消費也沒有說到很貴,報戶口(補助)3萬塊。)
以縣市來看,上半年的粗出生率,六都當中新北市最低,而全台最敢生的縣市則是彰化縣有千分之7.69。但是大環境的物價高、低薪等因素在前,就算是各縣市政府有生育相關的補助,對生育率的幫助也很有限。
(電訪 台大退休教授 薛承泰:
經濟的因素只是個必要條件,沒有這些經濟誘因,生育率還會跌得更兇,相關觀念必須要有人帶動,這樣的一個狀況下去,對台灣來講,根本不需要有外在任何的威脅或戰爭,最後它就會自然亡。)
專家指出,補貼政策並非是影響民眾生育的重點,除了經濟誘因外,是否能帶動生育觀念,並妥善解決照顧、教育等問題,才有機會找出解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