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5
記者
Kacaw·Mayaw(周浩伊)/許家榮 台北市

原健法開啟照護新里程 保障原鄉就醫權益

通過將近半年的原住民族健康法,保障了更多族人的就醫權益,其中文化安全也成為重要焦點,不過有一線醫護表示,仍存在著健康不對等的現象待解決,而許多社工也積極突破語言隔閡,讓族人接受服務的同時,能感受到家人般的溫暖。

今年5月通過的原住民族健康法,對於族人的健康有了更實質的保障,不過,綜觀國內醫療體系,原鄉與城市的醫療量能仍出現落差,其中也包含長期照顧的服務品質,以及原民健康的文化安全。學者爬梳近代歷史,各國殖民者的入侵,導致原民生活被限縮,原本的生活條件,也因為外來文明而遭到破壞,進而造成原民健康的不對等。

(成功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特聘教授 陳美霞:
使得原住民本來有的 偉大的文明,就是漸漸地被消磨 甚至被消滅,整個經濟地位各方面都往下沉,因此 他們的健康也變成越來越不好)

(原照會秘書長 Yunaw Sili(宋聖君) 泰雅族:
最重要的還是解殖 原住民族的自決,在原健法裡面 在11 12 13條,就有要求未來 健康工作者應該要有,這樣的基礎的概念,服務原住民族的健康工作者,都要會這個東西)

攤開原健法第11條指出,文化安全是以原民知識體系為主,確保族人在健康照護當中,獲得公平、適當的健康服務。而第11到13條當中,從人力栽培、機構的課程安排、以及服務的過程,要求醫療長照人員提供文化安全的學習與服務,隨著長照推動至今,無論是原鄉或是都會,許多原民社工是跨越語言的隔閡,讓服務使用者感受到如家人般的溫暖。

(社工 烏莉 布農族:
那我要怎麼讓我的,服務使用者明白我的服務,我用國語(說明)或許他們會把我,當成一般的行政人員 但是我講母語,就好像他們的孩子一樣,當我們用母語去跟長輩溝通的時候,他們接受服務的使用度就比較高)

(居服督導 Hongay(林采萱) 阿美族:
(服務)對象都是漢人的話 我可能,也都會用到台語來溝通,只是一些像溝通 備餐的部分比較明顯,因為就是他們口味比較偏重,那原住民的口味是比較清淡)

不過,也有醫護人員表示,實踐文化安全之前,就醫的可近性仍然呈現原民的健康不對等。

(桃源區衛生所公衛護理師 tjuku revuci(童惠萍) 排灣族:
我們的就醫交通這一部分,其實一直都是原鄉的痛,因為你看我們一趟去都市(就醫),就將近要花上半天的時間,那其實這對民眾就醫來講,就是一個很大很大的一個弱勢)

(原照會秘書長 Yunaw Sili(宋聖君) 泰雅族:
我們應該按照老人家的需求,去安排他的 失能之後的照顧,可是問題是 到最後 到中重度以後,他還是要離開部落去住到機構去,有這麼多的資源,但是其實對原住民來說,沒有辦法符合我們的需求,我們也很難用到)

如今原健法施行,從政策面也開始強調文化安全的重要性,而實際原鄉的醫療、長照服務能否跟得上,讓族人能更安心的在地安老,仍考驗著各界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