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到在2002年噶瑪蘭族,雖然已經被認定為台灣原住民族,不過,在宜蘭的噶瑪蘭族人,因為早年行政區域,跟族群分類上的法令瑕疵,導致他們至今仍無法取得原民身分,不過他們不向現實低頭,連結花東族人,開始學習噶瑪蘭族語、祭儀,從文化上證明自己一直生存在台灣這片土地,也為族群的的轉型正義,奠定基礎。
(qasengat paita na kebalan 1 2 3 來,qasengat paita na kebalan aita na kebalan 來。)
青年一字一句的領唱噶瑪蘭歌謠,臺下的族人也開心地答唱。開心的背後其實也訴說著宜蘭噶瑪蘭的辛酸,像是來自流流社的青年,因為沒有正式原民身分,學校無法提供噶瑪蘭族語師資。
(流流社青年 buli(林俊農) 噶瑪蘭族:
我同屆的噶瑪蘭的同學,我們其實都是先上了一學期阿美族語課,然後又來一學期,又說那你們有學過族語,那你們去上泰雅族語課好了。)
(立德部落族語老師 Tuwaq Masud 噶瑪蘭族:
在宜蘭當地的族人,對自己的身分其實有很強烈的認同感,所以這個(族語教學)契機是他們主動來去找花蓮台東的族人,說有沒有辦法到這邊來去(教學)學習我們的族語。)
學過台語、阿美族語、泰雅族語,求學過程中的鄉土語言課,讓宜蘭的噶瑪蘭族學生,產生身分上的混淆。不過也因為長輩們強烈的族群認同,聯繫花東的族人,協助找回忘記的語言。
(宜蘭縣史館研究員 李素月:
雖然他們生活在以漢人為主流的裡面,不會語言,然後都會被嘲笑說你們又不是噶瑪蘭人,可是他們就認為說他們的認同是(原民)),但是就是因為原住民身分法的限制,他們沒有辦法(取得原民身分),那後來又有二次陳情,政府不承認我們沒關係,但是我們自己認同我們是噶瑪蘭人就好。)
根據《原住民身分法》第二條規定,台灣光復前原籍在平地行政區域內,且戶口調查簿登記其本人或直系親屬屬於原住民,並申請戶籍所在地鄉公所、登記為平地原住民有案的人,都有原住民的身分認定,不過,因為早年行政區域與族群分類上的法令瑕疵,宜蘭的噶瑪蘭族人,不具備平地原住民的身份,而是被歸在平埔族群,導致即便2002年噶瑪蘭族正名成功,仍有族人無法恢復族別。雖然目前平埔正名仍在持續進行,但並非無前例可循,像是2005年,未升格的台南縣就率先承認西拉雅族為縣定原住民,宜蘭縣政府是否也能跟進,來解決噶瑪蘭族的困境?
(宜蘭縣長 林姿妙:
我們會來努力,會來努力的,會來努力,大家一起來努力!)
但在政府之前,重新找回噶瑪蘭族的歷史與轉型正義,像是地名的命名,包括:宜蘭市的建蘭北路、南路、還有鄰近吳沙故居的開蘭路。
(宜蘭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理事長 潘子淦 噶瑪蘭族:
我上次去吳沙(里),剛剛潘老師在說開蘭開蘭,他說是殺人,不是說開蘭,他(吳沙)是來台灣殺人,殺人的沒有罪,反而是我們有罪,真正的開蘭是我們噶瑪蘭叫開蘭,落差很大,我很希望說能夠稍微做一點改變,要讓大家知道我們噶瑪蘭(族)是很溫柔的。)
(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理事長 Bauki Angaw(潘朝成) 噶瑪蘭族:
還有那個開蘭路、開蘭橋,這對當地原住民是一種傷害,轉型正義有幾個東西要談的,道歉、反省還有後面的賠償,我們的政府有這樣說了,但是還沒做。)
面對噶瑪蘭的歷史遷移、轉型正義,宜蘭縣史館也表示未來將編纂噶瑪蘭族的專史,提供當代噶瑪蘭族一份完整的史料。隨著雖歲月的堆疊物換星移,長者逐漸凋零,族群的記憶該如何保存,也成為迫在眉梢的任務,而文化的傳承也在東海岸不斷延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