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社會對原住民族的了解,國內有原轉會之外,國際的交流來看到在今天(9),由國家人權博物館主辦的國際論壇,主要探討要如何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實踐轉型正義,未來幾天國內外的專家學者也將開啟參訪,國內相關博物館的文化之旅。
在泰雅族耆老吟唱口述傳統Lmuhuw的祈福下,為9號在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的《族群文化實踐與轉型正義對話國際論壇》,揭開序幕。
(原民會副主委 Calivat‧Gadu (鍾興華) 排灣族:
(原轉會)和解小組它的任務之一,也就是引介外國的非常多的轉型歷史,正義的成果跟經驗來促成世界各國的參與和理解。)
這一次國際論壇主題,聚焦博物館策展議題的討論上,更有來自澳洲、加拿大和紐西蘭等國家學者分享、交流,各國間對於原住民族轉型正義政策的理解,其中來自紐西蘭懷卡托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強調要以自己民族的角度,將歷史、文物故事闡述出來,並要建立具有影響力且具重大意義的博物館。
(懷卡托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Ngahuia Te Awekotuku 毛利族:
我們身處在只要透過社群軟體,就能令生活緊張的世代,也將整體敘事方式改變,讓社群內容變成正統的,而我想到一個能夠成功的計畫,便是像我這樣的傳承者可以擔起的責任,將博物館的環境,轉變成不僅僅只是爭論的地方,而是一個在語境和文化脈絡下,創造屬於你的環境。)
主辦單位國家人權博物館,在原住民族歷史轉型正義推動中的角色,是針對過往在威權統治時期的政治受難者和歷史遺址等,進行研究和調查。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 洪世芳:
當然我們也希望厚實,整個公民社會對於原住民族在轉型正義,在討論的過程中,能有更高的認知跟溝通,透過國際的一個平台,能夠替原住民族轉型正義,找到一個比較最佳的解方。)
而國內外具有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和和解經驗的專家學者,將從10號到12號,參訪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順益台灣原住民族博物館等相關博物館、文化館和機關,透過國際連結,促進國內外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的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