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山豬,還有蛇,是在部落生活中,可以看見的動物,但從當代的考古挖掘中,更是發現了台灣這片土地上,曾存在著許多我們不曾認識的動物。
(蘭陽博物館館長 陳碧琳:
有消失的物種,到現在也是變保育的物種,都是有存在,在我們原住民史前文化裡面的,(像是)人獸形玉玦,它是用動物的造型 去雕刻出來的,第二個部分就是,我們噶瑪蘭族的金鯉魚,它是用鯉魚的造型 去裝飾出來的,所以在動物的圖騰上面,我們可以看到,很不一樣的我們原住民的文化。)
(成大考古學研究所所長 趙金勇
水田的拓墾,造成整個我們台灣,生態環境巨大巨大的改變,在這之前 特別是以梅花鹿,獸皮的交易,不管是在北美洲 歐洲大陸 在非洲,其實最早的商品全球化的,大貿易時代的時候開始,它就犧牲掉跟徹底轉變了,我們的生態環境。)
學者坦言,人類行為的改變與環境之間長期的交揉,造成許多動物逐漸滅絕,即使距今只有700到800年前的考古遺址中,就常發現已經不存在的動物,然而生物多樣性的降低,也會間接或直接影響環境抗災的韌性。為了讓大眾更認識這片土地上的歷史,新北市從四月開始,在十三行博物館以及新北考古公園,是以動物為主題,展開為期兩個月的考古生活節,並串聯日本與韓國,要來場國際考古交流。
(新北市副市長 朱惕之:
共同的了解,史前動物,在我們這一塊土地,在全世界各地,有哪一些史前動物,一起來了解我們更多的文化,更美好的生活環境,也更了解我們生活中的一個歷史。)
此次新北考古生活節也邀請台、日、韓三國的學者,要以"動物群相"為主題,來一場考古論壇,持續從考古探知早期環境的樣貌,也從考古借鏡當代社會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