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族傳統融和現代的時裝秀,在《太平洋藝術節》大放異彩。就是因為台灣多元的服飾工藝,包含刺繡、織布等文化。而在太平洋各地區,比較常看手工藝是用「編」的,以及將構樹敲打成布。今天就要帶大家進一步來看到,各地區的樹皮布工藝。
(記者 Aras Sawawan 卑南族:
在《太平洋藝術節》你會發現很多地區的展館外面都掛著一個大型的樹皮布,雖然是有高度相似,但其實仔細看,上面的圖騰都不太一樣。)
(美屬薩摩亞樹皮藝術家 Regina A Meredith Fitiao:
上面有一個花瓣的圖案,但事實上它是一隻飛行的鳥,因為這種鳥牠透露很多訊息,包括天氣指引漁民到適合捕魚的地方,所以你仔細看,不同的鳥類對我們說有著不同含義。)
美屬薩摩亞樹皮藝術家Reggei,指著很多人誤以為是花的圖案,說這是仰望鳥飛行的圖形,更特別的是樹皮布畫作上運用了「亮黃色」的顏料。
(美屬薩摩亞樹皮藝術家 Regina A Meredith Fitiao:
Ago是薑黃的意思,你從土裡挖出來,然後刮它,就會有非常明亮的黃色。)
樹皮布在當地稱Siapo,上面的紅色來自胭脂樹、棕色則是取自茄冬樹。不過到了東加王國展館,這裡的樹皮布,大多以棕色的深淺所表現,頂多會有少量的黑色顏料,來源也和美屬薩摩亞不一樣。
(東加王國樹皮布藝術家 Amoni:
我們會煮樹根,煮樹(紅樹林)的樹根,就會得到比較黑的顏色,所以我們嘗試做一些傳統,並且未經加工的元素。)
精細的畫工,東加樹皮布上最常出現的就是海龜、鯨魚等海洋生物。而談到東加樹皮布,就不得不提《太平洋藝術節》開幕式,那35米長的巨型樹皮布。
(東加王國代表團成員Ilaisaane Tongaonevai:
我們拿到木薯的根之後,然後我們熬煮它,所以當煮了之後,它會變得很黏,然後我們把每片樹皮布,用這個黏起來,我們就會有非常長跟寬的樹皮布,無論我們想要多長,我們會用一個好的艷陽日曝曬。)
攤開樹皮布的瞬間驚豔全場,浩大聲勢展現國力。在東加,敲打製成樹皮布是女性的工作,每個女子都具備這樣的技藝。
(東加王國代表團成員Ilaisaane Tongaonevai:
為什麼我們至今持續在做,因為它是支撐我們的收入來源,所以直到今日,我們還是會做樹皮布,並且存放在社區當中,我們獲得這些收入就能支撐家計,直到現在依舊如此。)
生活、經濟與樹皮布密不可分,讓這項傳統工藝延續至今。不過部分地區的樹皮工藝卻是不同境遇。
(美屬薩摩亞樹皮藝術家 Regina A Meredith Fitiao:
1974年我師傅說,我們如今只有幾個人了解樹皮技法,但現在已經2024年我還是可以跟你說,還是很少人知道,所以我作為一個藝術教育者,我希望增加孩子們對這方面的知識,無論在學前教育、國中高中、每個島上的人都能知道siapo(樹皮布)的知識 。)
這樣的處境,也發生在台灣,我們的土地上。
(台灣樹皮藝術家 林戎依 阿美族:
如果可以的話,透過大家南島語族的說不定有一些連結,就會想說來到這邊,可以跟其他的藝術家合作,我覺得最不同的部分就是,我們在找回過去遺失的工藝時,我們會比較辛苦一點。)
台灣樹皮技藝的樣貌,近年不少族人投入研究。藝術家林戎依透過藝術節交流,期盼找到技藝連結,厚實樹皮藝術的傳統底蘊。
(台灣樹皮藝術家 林戎依 阿美族:
但是台灣有時候,我們為了能夠保留它(樹皮)的紋路,你們有看到台灣的樹皮布,有些是有紋路的,但是我們在做衣服的時候,也是會去除掉紋路的部分,所以我覺得這是其他國家沒有看到,很少看到樹皮布還保有紋路的這個部分。)
敲打樹皮的聲音,從美屬薩摩亞、夏威夷等多個展館傳出,環繞在太平洋藝術節藝術村內,彷彿太平洋地區獨特的交響盛宴。文化交流就像樹皮的延展性,也期盼這項傳統文化,能像樹皮的韌性源遠流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