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1
記者
綜合報導

部落防.備災 菲國NGO與台交流減損害

mabulrubulru kay 菲國NGO si swa Taiwange kay akivalane ki asipunane

還記得去年卡努颱風超大豪雨,讓南投仁愛鄉許多道路坍方,造成每個部落幾乎成為孤島,接著小犬颱風超強陣風,蘭嶼房屋嚴重受損,極端氣候影響,原鄉地區首當其衝都會受到災害,所以部落本身防災與備災非常重要,有來自菲律賓NGO組織科地埃拉(CorDisRDS ),這次特別來台灣與族人交流,如何把原住民族知識結合防減災,降低部落災害,他們是如何做的呢?帶您一起來看看。

4月3號花蓮大地震重創原鄉地區,多處道路坍方,讓人回想起去年8月卡努颱風, 同樣發生在原鄉的南投仁愛鄉災情點點開花。

許多部落成為孤島,災後重建還沒開始,接連蘇拉颱風和海葵颱風登陸,東部及南部也傳出災情。

颱風接著來,不只台灣本島有災情,就連離島地區的蘭嶼也受到小犬颱風,帶來超過17級強陣風影響,許多房屋嚴重受損。

(芥菜種會全球防救災處主任   吳秉翰
syuniingi 芥菜種會全球防救災處
吳秉翰
去年的小犬颱風,我們進到蘭嶼,那達悟族它的傳統的房子,其實它有個部分,就是在對抗颱風,(怎麼說)地下屋,那我們有去做一些訪談,發現地下屋的排水是非常棒的,就是他們的祖先的智慧是很棒的,就是那個平面道路會淹水,地下屋不會淹水。)

(芥菜種會全球防救災處主任   吳秉翰
syuniingi 芥菜種會全球防救災處
吳秉翰
你可以平時不用住在那邊,可是颱風來的時候,它可以成為你一個避難的場所,因為這次我們到蘭嶼,其實公所它都會有避難場所,一定的 因為這個是政府規定的,可是對於蘭嶼的族人來說,他沒有習慣到避難場所去,然後他會覺得我的島就是這樣子,我家如果受災了,避難場所一定也受災,所以他們就沒有習慣,他們頂多會跑去,比較堅固的親戚朋友家是水泥的。)

(芥菜種會全球防救災處主任  吳秉翰
syuniingi 芥菜種會全球防救災處
吳秉翰
部落其實他們自己都知道怎麼防災,我講白了是這樣子,因為從以前留下來的一些傳統,包含老人家的智慧,他們其實都知道什麼叫防(災),只是沒有把這一套東西,把它變成知識化而已。)

來到屏東舊來義部落,看見一棟棟用石頭堆疊起來的石板屋,還有一條引人矚目的長石階,除了是人走的路之外,它其實還別有用途。

(導覽講師 Qadeves ridiv caljas tjainavalj 劉雪鳳 排灣族
tarasangililuku ki badhabadha
Qadeves ridiv caljas tjainavalj(劉雪鳳)  Paiwan
這邊本來就是一個大水溝,就是這個是排水的地方 ,然後老人家是說,之前他有跟我們講說,家裡下大雨,他們只要一下大雨,就會把那個家屋裡面的,因為豬都住在屋內,都跟我們同住,然後他們就把那個豬的糞便,直接從水溝這樣子排下去。)

(双禾應用地質技師事務所技師   許錕安 
kiapuawaungane 双禾應用地質技師事務所
許錕安
要做水土保持,其實就是因為我們有人的居住,或者是使用像農耕,那我們就是希望可以盡量的讓它維持的原貌,或者是說維持它既有的功能,所以我們要去做一些事情,防止它顛簸被沖蝕或者是土壤的流失,所以才會有水土保持這個觀念,那我們回到就是,我們現在站的舊來義這裡,那其實我們所說,所謂的水土保持的設施,其實就像我們剛走下來的這條石階的路,或者是我們在不同的階層之間的一些橫向的石板,我們都可以看到說,就是在站的或者是在上下階梯的這些路上,都可以看到就是一些以前住在這裡的人,他為了某個目的,然後去把這些石板,或者是石階給堆疊起來,看得出來就是有人為的一些跡象。)

一顆顆石頭堆疊起來成為石階,兩側立著大塊石板,早期住在這裡的族人觀察水路,設計石板沿著坡地排列,形成道路排水溝,大雨來時除了避免水流進到屋內,還有保護土壤防沖蝕功能,看到這些結構就可知道原住民族祖先,其實早有防災觀念,還可以判斷颱風或大雨來的時間。

(屏東縣三地門鄉大社部落族人  Tjamautjun ‧vikiyan   Paiwan
sakacekele ki swa Tavaran
Tjamautjun ‧vikiyan  Paiwan
如果臺灣欒樹它開黃花的時候,就是雨季來了,如果它一直到開紅花,就是轉到紅花的時候,颱風季節結束了,那個是一個比較可以判斷的時間,那很確定的是颱風要來了,只有破壞性的颱風的時候,老人家會告訴我們說,在我們的部落裡面,你以西邊的那個山,太陽西下的時候,那邊的那個夕陽,它會呈現紅,而且那個紅是非常紅,老人家會講說,這個颱風會很強烈,有破壞性,做預備,我可能要先把家裡周遭或者會倒的樹修枝,早期都會這樣子提醒我們,那芋頭有沒有曬乾,小米有沒有曬乾,這個都是之後的備災的那個食物,大概老人家就會提醒我們這些。)

(屏東縣來義鄉來義部落居民  Qadeves ridiv caljas tjainavalj 劉雪鳳 排灣族
sakacekele ki swa Tjaljaqavus
Qadeves ridiv caljas tjainavalj(劉雪鳳)  Paiwan
老人家在講面對災害的時候,其實我們也會學習去看天空,可能過幾天就要下雨了,可能什麼時候,可能會天氣會比較寒冷,對,老人家還是會看對面的山的狀況,還有那個天氣還有空氣,他們都會去分辨的出來,所以我們也會試著是從他們的語言當中,然後去感受,我們在部落生活的那種模式。)

原住民族智慧不只運用大自然判斷災害時間,也用祭儀降低災害。

(屏東縣來義鄉來義部落居民  Qadeves ridiv caljas tjainavalj 劉雪鳳 排灣族
sakacekele ki swa Tjaljaqavus
Qadeves ridiv caljas tjainavalj(劉雪鳳)  Paiwan

之前八八風災的時候就有執行過一次,就是在我們的部落的上方,就是有執行這個semangatj的儀式,那就是semangatj,去做那個阻擋土石流繼續崩落。)

把原住民族傳統生態智慧與文化 應用在防災策略,而來自菲律賓NGO組織科地埃拉(CorDisRDS ),同樣也 把在地知識與部落防減災結合,這次來台與族人交流經驗。

科地埃拉(CorDisRDS )在菲律賓原住民族部落進行災害應變機制推廣已經37年,他們運用「災難風險評估與管理」,也就是把部落曾經發生災害時間表和地圖,還有一整年生計活動年曆及災害評估表,運用部落傳統知識系統化記錄下來,做為每年避險降災策略。

(CorDisRDS執行長  Jimmy A. Khayog
kiacapili ki CorDisRDS
Jimmy A. Khayog
我們遇過很多部落都是原住民部落,我們幫助他們災難應變或緊急應變,它們有不同災難期間的行動,我們位於 Tanglug 的部落,一直是我們在備災方面可以信賴,我們已經教他們如何評估損失,我們教導他們如何瞭解社區需求,但當然每個災難發生後,他們能夠先幫助自己做出反應,這是其中一種模式,因為他們想等待外部回應,人民自己已經建立應對能力,互相幫助修復稻田損壞,在請求外部援助之前,先修復基礎設施建設,所以這給我的印象是他們能夠實踐多年來教給他們的東西。)

(CorDisRDS執行長  Jimmy A. Khayog
kiacapili ki CorDisRDS
Jimmy A. Khayog
所以我們也希望人們能積極主動,我們也讓部落及族人,有能力更好應對災難,直到他們將能夠靠自己力量。)

(CorDisRDS專案整合經理   Juliet  P. Paclay
cinglri CorDisRDS
Juliet  P. Paclay
因為在原住民部落的,生活方式是集體的,所以儘管有領袖,但他不一定能代表部落做決定,他只能為部落發聲,所以作為一個已經生活幾十年的部落,我們的做法是每當部落出現問題,我們必須決定每個人都該被諮詢,特別是當問題涉及整個部落,所以當出現一個新計畫,領袖可能是第一個接觸到這個問題的人或機構,他會在部落會議告訴族人 ,每個人都會說出自己想法,可能有支持或反對聲音,領袖必須從中協調,幫助族人闡述,為何他們反對或支持,因為每個人都會受到影響,每個人都必須團結。)

(屏東縣來義鄉來義部落居民  Qadeves ridiv caljas tjainavalj 劉雪鳳 排灣族
sakacekele ki swa Tjaljaqavus
Qadeves ridiv caljas tjainavalj(劉雪鳳)  Paiwan
老師他們是用他們的經驗,然後去分享,我是覺得是這樣是很好的去帶動我們,然後去讓我們重新去思考,去看我們的生活周圍的環境,因為我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覺得那是很平常的事情,就覺得都還好,就是下雨就是這樣,然後或者是有沒有災害,有沒有危險,其實因為我們就覺得,那個沒有什麼擔心的,可是經過今天的課程跟昨天的課程,其實我會去思考,也許我們真的可以把那些以前的共同的記憶,然後我們就是分年份,然後月份,然後每一季每一季發生的事情,就是可以試著去記錄,其實我們尖石鄉大部分都是颱風為主,然後颱風造成的,很多其實都是跟道路跟土石崩塌相關,然後少數比較嚴重的土石流,所以我們從1996年開始,賀伯颱風是比較嚴重的,然後接下來是2004(年)的艾利颱風,然後泰利颱風。)

(新竹縣尖石鄉鎮西堡部落社工  Yapit Tali   Atayal
sekungu
Yapit Tali  Atayal
他其中有一個就是說當這個聚落,他的那個災難歷史到底有什麼?然後這些部落,他們是怎麼因應的,然後他們用了什麼方法?然後在哪些地方是好的安全的空間?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一個工具,而且如果以單一部落來講,他就是一個很具體,那我可以跟國家談,我可以跟這個地方政府談,那我們可以怎麼樣,有屬於這個區塊的自救的一個方式。)

(屏東縣三地門鄉大社部落族人  Tjamautjun ‧vikiyan   Paiwan
skakcekele ki swa Tavaran
Tjamautjun ‧vikiyan  Paiwan
 確實如果有這樣的一個計畫, 他看得懂的是文字 , 並不是我們的生活方式, 那我們盡可能用文字畫, 讓政府單位能理解我,為什麼不是我們來發言權?不是我們而不是政府,為什麼不是我們?其實我們懂,可是我們不知道他的整個系統,怎麼去從怎麼啟動?怎麼整理?怎麼讓部落的人知道我們可以有自己的組織,我們可以選擇。)

每當颱風或地震來時,原鄉處處都有崩塌及土石流危機,看看農村水保署統計,大規模崩塌潛勢區全台65個地區,原鄉比例高達7成,有48個,再看看土石流潛勢溪流數全台1732條中,原鄉就有783條,占45%。

未來極端氣候將造成許多災害問題,尤其原鄉地區受害比例最高,雖然族人生長在這塊土地上,早有代代相傳的防災、備災及降災觀念,但在實踐上,政府對原住民族的災難治理,很少把原住民族知識結合在減災防災。

(屏東大學原住民專班老師    Tjuku  李馨慈  Paiwan
singsi 屏東大學
Tjuku(李馨慈)  Paiwan
我們臺灣的防災體系,目前我們看起來就是在災害減輕的部分,就是很重視科技跟工程,那另外一塊非結構性的那種策略是,比如說就是加強很多法令,像水保法或者什麼相關法令,就是禁止人們在危險大家對,高風險區就是再好都比較有人,也不會有風險這樣子,對所以就變成是說,我們族人常常就可能他被劃進一個高危險區,就會限制我們的活動,所以我們以前就是在山上的那種,怎麼去回應環境的那套知識,就可能就慢慢的也會沒有辦法去實踐,那越缺乏我們可能就愈來愈依賴科技,然後越依賴政府或者是科學,對所以我們有時候會變成是對自己的傳統知識,反而就是沒有自信,也政府的一些政策,我們可能會有第二度第三度的那個傷害,到底是說是因為我們的傳統知識沒有被實踐了,還是說是在我們現在的防災體制下,它就是沒有被承認,或者是被理解,或者被運用的空間。)

原住民族知識運用在災害,是近年來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組織提倡的重要方向,如何從在地原住民角度理解災害,促成原住民知識與當代災害管理對話,讓政府擬定因地制宜的防救災策略,才能更有效一起來應對未來的災害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