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臺灣原住民族政策發展與變化,原文館在文化政策中的越來越被看見,從1989 年臺灣省政府推動-臺灣省原住民社會發展方案,來促進地方建設之後,也開啟了一鄉一特色計畫,各地方政府開始爭取興建原文館,更在21世紀初啟動活化閒置公共設施推動方案,原民會積極展開原文館的活化輔導工作,一直到2018 年原文發中心推動「全國原文館跨域輔導與改善計畫,承接過去大館帶小館的經驗,輔導地方館舍。
(霧台鄉公所文化所長 Dresedrese(巴秀芬) 魯凱族:
專業知識上,跟我們的,典藏保存的一些技術上,都給予我們非常大的資源,但是我們跟博物館的合作,也是提供我們在地部落,田調的觀點我們再做合作。)
陪伴原民社群保存文物與傳承,走過了35多年,過程中個原文館也是篳路藍縷,而人力的不足也困擾著各地館員。
(霧台鄉公所文化所長 Dresedrese(巴秀芬) 魯凱族:
不論是對於文物的背景的文化調查,或是文物的維護、研究,我們也會被要求具備博物館的四大功能,典藏 研究、教育、展示,可是我們的人力往往一個館舍,大概就是配置1到2位,所以其實對館舍而言是相當繁重的。)
(花蓮奇美原住民文物館策展規劃人員 Ariray(高億雯) 阿美族:
我們比較缺的就是人力的部分,因為我們一個館舍就2個館員,然後再進行營運 辦理展覽跟活動,是希望可以再多一個人力。)
也因為918地震的緣故,讓奇美館必須遷館到、鄰近的舞鶴原創產業館,而人力不足的問題,也增加了館員的工作成本。而館舍的設計,也因不符合在地族群文化,是讓海端館員摸不著頭緒。
(花蓮奇美原住民文物館策展規劃人員 Ariray(高億雯) 阿美族:
產業館只有一個空間可以作展覽,原本的奇美原住民文物館,它是有很多空間的(提供展覽,文物的館藏 如果要管理的話,我們文專人員就必須還要到,奇美原住民文物館去做整理跟檢查,所以就是兩邊跑。)
(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文專人員 Langus Lavalian(邱夢蘋) 布農族
上面的圖案 就是有點偏離,我們布農族文化的面貌,那比如說像是有那個,印地安酋長式的頭飾,還有雙牽跳舞的部分,還有織布機的樣式也不太一樣,家屋是一個杆欄式建築。)
除此之外,學者也提到原文館的角色定位,往往地方政府只設定為觀光取向,因而出現定位模糊,同時學者也擔憂,文化館多以室內的授課及展覽,容易忽略文化學習特徵的探索。
(自然科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陳叔倬:
其實地方政府可能並沒有預設到,這些原文館它會是博物館的定位,其實滿遺憾的 我們發現就是,過去這10多年來,各地方政府,並沒有把原文館當成一個組織。)
(北藝大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王嵩山:
文物館人非常少 ,物也非常少,所以文化保存的。這個面向,恐怕要有新的形式,文化實踐的面向,多少是涉及到了,文化如何在當代被創造,使得可以跟過去,進行一些連結。)
對此,王嵩山也提出'製作博物館'的概念,包含文化保存、文化再現、文化實踐,促進館舍與社區的文化發展學者也建議,未來原博館落成設立,原發中心、各原文館、以及地方政府的關係如何,學者認為應該要啟動討論。
(北藝大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王嵩山:
恐怕是在缺乏了物件,缺乏了對於過去文化掌握的蒐藏,它缺乏了一些可以,運用的人力來策展,做出展示的,再現文化的。這種企圖的時候,在當代的原民(文)館,它可能有一個機會了。)
(自然科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陳叔倬:
這樣的原博(館)跟原文館,之間的關係又會是什麼,包括原發中心其實又夾在中間,原博(館)有沒有義務再去承擔,這樣的協力輔導的(責任),甚至就把整個計畫扛起來,這些都是必須重新談的。)
豎立在部落多年,扮演文化復振、與傳承的原文館,也在各地有了29間不同族群的館舍,而在資訊爆炸的當代,如何保存文化、促進部落文化發展,同時也能促進社會更認識台灣原住民族,都值得各界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