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p慢生活

2015 | 共26集 | 普遍級 | 紀錄片

換一種緩慢的速度,感受生活中美好的節奏。

 

  • tikelruwan 年祭搭鞦韆 @kasavakan 建和部落 卑南族(下)
    第26集||2016

    tikelruwan 年祭搭鞦韆@kasavakan 建和部落 卑南族(上)
    第25集||2015

    mipit'pit採洛神@kalala迦納納部落 阿美族
    第24集||2015
    gmiric剝苦茶籽@Alang gluban清流部落 賽德克族
    第23集||2015
    smalu 製作弓箭@Gbayang新白陽部落 太魯閣族
    第22集||2015
    Tmgwayux 採藤@Rowpe金岳部落 泰雅族
    第21集||2015

    yutas Lesa 精於藤編,從採藤到剖削都自己來。Takun大學剛畢業,想要學藤編,跟著yutas Lesa學藤編,也是好助手。

    拍攝日期|2015年9月16日
    拍攝地點|Ryohen/ Atayal(宜蘭南澳 金岳部落)
    人物|Yukan Hayung (Lesa)、Takun Pasang

    venawa釀酒@Pucunug文樂部落 排灣族
    第20集||2015
    malingulingulj 家鄉的圍爐飯 @Rulakes歷坵部落 排灣族
    第19集||2015

    Picakayan美味補給站@台東 馬蘭市場 阿美族
    第18集||2015

    ka-maduh採小米@Taluk卓樂部落 布農族
    第17集||2015

    拍攝日期|2015年7月21日
    拍攝地點| Taluk (Take Banuao) / Bunun(花蓮卓溪 卓樂部落/巒社群)
    攝影|張家維、巫米
    剪輯|張家維
    音樂提供|Cemelesai Studio 田明新

    Tina打趣地說,我們Bunun種小米是用撒的,不是跟別的族一樣一排一排。豐收的­小米田,招來許多的鳥類取食,Tina只好趕緊招呼親友前來協助採收小米。

    gnoyaw特選番茄@Oolu田埔部落 泰雅族
    第16集||2015

    拍攝日期|2015年8月6日
    拍攝地點| Tbahu / Tayal (新竹尖石 田埔部落)
    攝影|張家維、巫米
    剪輯|張家維
    人物|田埔生產合作社
    音樂提供|Cemelesai Studio 田明新

    番茄不耐熱,於是位於中海拔的Tbahu部落就成了夏季台北第一果菜市場的主要供應場­地。農民們一早就摸黑上山採收,接著還要洗選、包裝,才將番茄送上車運往台北第一果菜­市場拍賣。

    mangisis刮魚鱗 @台東蘭嶼 東清部落
    第15集||2015

    拍攝日期|2015年4月30日
    拍攝地點| Iranmelek/ Tao (台東蘭嶼 東清部落)
    攝影|張家維、江薇玲
    剪輯|張家維
    水底攝影|Syaman Yongala 鍾惠明
    音樂提供|Cemelesai Studio 田明新


    漁人夜晚出海捕魚,凌晨歸來。灘頭上堆滿飛魚,大家在灘頭分配漁獲,並將魚鱗刮除乾淨­之後才將漁獲帶回家。

    Mangayoma 補破網 @蘭嶼東清
    第14集||2015

    拍攝日期|2015年4月18日
    拍攝地點|台東蘭嶼 東清部落

    達悟族在大飛魚祭時,漁團才能使用漁網捕魚。
    大飛魚祭的日子即將來臨,男子們的雙眼無時無刻不盯著海象,摩拳擦掌的等到大飛魚季的­來臨。

    今天一早,村長透過廣播發布訊息:魚團成員到廣場捕破網。
    隨即車子載來兩個大漁網,男子們陸陸續續出現在廣場,三三兩兩盤坐在漁網上一邊聊天、­一邊補破網。

     

    黑暗部落。不日花 @Cihara'ay部落
    第13集||2014

    拍攝時間| 2014年9月
    位址| 花蓮富里
    族群| 阿美族

     

    春陽。製麻線 @史努櫻(春陽)部落
    第12集||2014

    拍攝時間| 2014年9月
    位址| 南投縣仁愛鄉
    族群| 賽德克族
    人物| 拉拜(吳文份)

     

    歡迎你的來 @卡拉魯然(新園)部落
    第11集||2014

    拍攝時間| 2014年7月
    位址| 台東新園
    族群| 排灣族

     

    烘芋頭乾 @文樂部落
    第10集||2014

    拍攝時間| 2014年8月
    位址| 屏東來義
    族群| 排灣族
     

    kbalay bu qulih 【魚叉製作】
    第9集||2014

    拍攝時間| 2014年8月
    位址| 新竹尖石 馬里光
    族群| 泰雅族
    人物| 尤命.哈勇

     

    搏浪捕鰻苗 @靜浦
    第8集||2014

    拍攝時間| 2014年6月
    位址| 花蓮豐濱 靜浦部落
    族群| 阿美族

    鰻魚是降海產卵洄游性的魚類,在河川成長,產卵的時候則是會回到海裡,而孵化後的鰻魚­苗又會會溯溪回到河川。

    由於鰻魚價高,必須由人工在出海口捕撈鰻苗養殖。因此,許多人冒著生命危險,利用鰻苗­夜晚趨光活動的特性,在寒夜裡踏浪撈金。位於秀姑巒溪出海口的靜浦部落,也成了捕鰻苗­的重要河口。

    婦女的回饋 芋頭糕 @東清
    第7集||2014

    拍攝時間| 2014年5月
    位址| 蘭嶼 Iranmelek(東清)
    族群| 雅美族
    人物| 黃堅里

    慰勞節代表小飛魚季結束,時序進入到大飛魚季。為了感謝辛勞捕捉飛魚的男人,女性會製­作芋頭糕,當地人稱為「蛋糕」;還會到田裡挖螃蟹(陸蟹),再細心的將蟹腳肉挑出。芋­頭糕及蟹肉是慰勞節一定要準備的兩種食物。
     

    製作酒麴 @港口部落
    第6集||2014

    位址| 花蓮豐濱 港口部落
    族群| 阿美族
    拍攝時間| 2014年7月

    《臺海使槎錄》中,黃叔璥記錄了平埔洪雅族製酒的方式:「用未嫁番女口嚼糯米,藏三日­後,略為酸味為?;舂碎糯米和?置甕中,數日發氣,取出攪水而飲,亦名姑待酒。」

    「酒」在原住民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祭儀的行進,需要靠酒與樂舞來推動,酒也作為與­祖靈溝通的媒介。
    過去釀酒是將小米咀嚼過後酸化為麴,現代則是以酒麴取代。製作酒麴多以居住附近的植物­為材料,不同族群與家族,配方也有些許的不同。

    東海岸的梯田裡,海稻米與大葉田香,醞釀著港口部落的飲酒文化。

     

    tusbuku割筍 @特富野
    第5集||2014

    位址| 嘉義阿里山 特富野
    族群| 鄒族
    拍攝時間| 2014年5月

    轎篙筍又名石竹,石篙筍。提起轎篙筍,就會想起阿里山,轎篙筍是阿里山的特產。

    早年阿里山居民取轎篙筍嫩竹為製紙的材料,成竹則製作轎子和竹篙,因此被稱為轎篙筍。­早年竹製品、竹製器皿是民生必需品,而後石化工業興起,塑膠就取代了竹子,竹子就僅剩­下食用的功能。近年政府鼓勵農業產業轉型,農家採收竹筍再加工,轎篙筍成為特產。

    每年3月至5月為轎篙筍採收季節,一大清早,筍農就會鑽進竹林裡採收竹筍。筍子採收後­沒有馬上煮熟,很容易老化,因此筍農會在竹林旁興建「筍灶」,將剛採收的下來的轎篙筍­放入筍灶煮過後,再包裝出售。

    筍灶的柴燒不歇,竹林裡筍香蒸氣瀰漫,是阿里山梅雨季節的氣味。

    wata石頭般的漁獲 @港口部落
    第4集||2014

    位址| 花蓮豐濱
    族群| 阿美族
    拍攝時間| 2014年7月

    Makota'ay港口部落,位於花蓮秀姑巒溪河口北岸,是東海岸阿美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1968年台11線通車以後,Makota'ay港口部落的族人,便紛紛離開­故鄉到都市打拼,部落裡只留下老人與小孩。大海是阿美族的冰箱,黑潮帶來的禮物-飛魚­,也為部落經濟開啟了一扇窗。
    清晨的台11線,有月桃燻飛魚的清香,是ina整夜的辛勞。

    母乃石滬.道卡斯
    第3集||2014

    位址| 苗栗後龍
    族群| 道卡斯
    拍攝時間| 2014年7月

    《後壠港》 阮蔡文(1666-1715)

    雙溪奔流西入海,海勢吞溪溪氣餒。
    銀濤翻逐綠波迴,遂使溪流忽然改。
    番丁日暮候潮歸,竹箭穿魚二尺肥。
    少婦家中藏美酒,共夫倒酌夜爐圍。
    得魚勝得獐與鹿,遭遭送去頭家屋。

    石滬是沿海地區的居民,在潮間帶以石頭築堤,利用潮差來捕魚的方式。由清代阮蔡文的詩­句中可以得知,當時居住在苗栗後龍的平埔族,是使用石滬捕魚。

    根據文獻資料顯示,早期苗栗後龍沿海地區共有22座石滬,為後壟社與新港社的道卡斯人­所建,但是1782年到1904年,在122年的這段時間裡,石滬的捕漁權就全數由道­卡斯人轉讓給漢人。

    目前苗栗後龍的石滬多已毀壞,僅剩合歡及毋乃兩座石滬。讓我們見證到道卡斯人,曾經在­這一塊土地上辛勤生活過的遺跡。
     

    sakulu幫工-新社部落(下)
    第2集||2014

    位址| 花蓮縣豐濱鄉
    族群| 噶瑪蘭
    拍攝時間| 2014年5、6月

    *** 感謝新社部落協助拍攝的朋友 ***

    新社部落的船澳,原本在部落右方,大約在民國42年左右遷移到左方的小湖。小湖船澳的­極盛期,最多有50多艘的船筏停泊,最遠有從豐濱來的漁人。而後,石梯坪漁港興建,小­湖船澳的漁船就越來越少。

    噶瑪蘭語的sakulu,意思為幫工,指的就是漁船出航及回航時,幫忙推船、操縱拖曳­機、整理漁網、拔魚....等工作。前來船澳幫工的人,多為船主親友及部落居民,船主­以回贈漁獲做為謝禮。

    從前漁船多為個人竹筏,出海要以人力肩扛竹筏,現在多為2人膠筏,就改以滾筒或是拖曳­機協助進出行。台灣的船澳大多改以興建碼頭,船隻停留在海上即可,不必上岸。因此,以­往互助合作的幫工生活型態,已經非常少見。

     

    sakulu幫工-新社部落(上)
    第1集||2014

    位址| 花蓮縣豐濱鄉
    族群| 噶瑪蘭
    拍攝時間| 2014年5月

    新社部落的船澳,原本在部落右方,大約在民國42年左右遷移到左方的小湖。小湖船澳的­極盛期,最多有50多艘的船筏停泊,最遠有從豐濱來的漁人。而後,石梯坪漁港興建,小­湖船澳的漁船就越來越少。

    噶瑪蘭語的sakulu,意思為幫工,指的就是漁船出航及回航時,幫忙推船、操縱拖曳­機、整理漁網、拔魚....等工作。前來船澳幫工的人,多為船主親友及部落居民,船主­以回贈漁獲做為謝禮。

    從前漁船多為個人竹筏,出海要以人力肩扛竹筏,現在多為2人膠筏,就改以滾筒或是拖曳­機協助進出行。台灣的船澳大多改以興建碼頭,船隻停留在海上即可,不必上岸。因此,以­往互助合作的幫工生活型態,已經非常少見。
     

預告
劇照
相關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