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中正大學,和阿里山鄉的山美國小、新美國小以及部落族人合作,舉行尋找鄒族文化竹跡─植物科技辨識體驗營。透過開發植物辨識App,讓新科技走入鄒族部落,帶領青年學子認識鄒族民族植物。
學生試著用苧麻葉來染色,嘉義中正大學,和阿里山鄉的山美國小、新美國小以及部落族人合作,舉行尋找鄒族文化竹跡─植物科技辨識體驗營,帶著學生認識民族植物,同時建置植物辨識App,收集各種植物資訊。
(山美國小學生 莊金恩 鄒族:
lhupilhupishan a azazak 莊金恩
今天(8/30)學到芒草,它可以做很多東西像是祈福,然後老師說,如果有人過世的時候,可以用完芒草,要把它丟到很遠的地方。)
(中正大學學務長 詹盛如:
lhupillhupishan a taun shaunatuan 詹盛如
中正大學這邊,特別是包括資管系,他們就設計了一個App,那這個App,會把所有的植物資料庫做一個建置,那有辨識以及學習,跟查詢相關資料的功能。)
活動也邀請族人,來做民族植物分享,像是鄒族巫師,如何運用植物來祈福改運,以及介紹鄒族,運用植物外觀、味道甚至引進者的名字來替植物命名。
(講師 莊孝美 鄒族:
fuifuilh a shinshii 莊孝美 Cou
nanapsi(雞屎藤),是一個聞起來很臭,很像放屁一樣的味道,我們就依照這樣子的味道,植物味道特性來命名,所以叫做nanapsi(雞屎藤)。)
(講師 方敏全 鄒族:
fuifuilh a shinshii 方敏全 Cou
我們做傳統的巫術,也就是我們巫師,在做儀式的時候,會用到哪些植物,像是芒草這些,我們如果有一些應用的方式,像我們作法的時候,會用到的苧麻的纖維,或者是苧麻這個植物,那我怎麼讓小朋友讓他,對這個植物是有印象的,甚至他可以連結到,原來巫術也可以用這個。)
體驗營讓小學生能對自己群族的植物有更深認識,中正大學的設計團隊,也能藉由活動,測試植物辨識系統,讓資訊更完善,把科技與傳統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