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ualalanga ka ngiatatudaane kay talaalibi ikai nacekele Kucapungane
魯凱族舊好茶傳統石板屋聚落群,是目前台灣唯一被列入國定古蹟的原住民文化資產聚落。今年4月5日,在舊好茶聚落出生的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教授台邦‧撒沙勒,在舊好茶部落辦理家屋落成及命名儀式,這也是台灣第一件自主修復石板屋古蹟的案例。對比早期政府基於各種原因的遷村政策,「重建石板屋」行動,可以看成一場對現代體制的「抵抗」,也是一場「身份存續」與「找路回家」的行動,更是跟過去的自己,找到一個對話的機會。
(國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 教授
singsi ki daigake 國立成功大學
台邦.撒沙勒 Rukai
台邦.撒沙勒 Rukai
我是在這邊出生長大,然後也是這個舊好茶的國小最後一屆的畢業生,也就是所謂的末代學生,那個時候是1977年民國六十六年,那畢業之後,整個全村就遷村遷到山下叫做新好茶的地方,小時候因為在這邊出生長大,所以有很多的這一類的這種,小時候住在這邊的一些,我們覺得很甜蜜,也非常美好的回憶保留到現在,對這邊的想像,或者是回憶都是很浪漫的,很有這樣的一種懷舊,感覺好像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原始的社會的感覺,所以一直到現在這樣子的記憶,就一直還停留在自己的腦海中,這也是觸發我在人生快要準備從職場退休之前,就這樣子的一個心願,想要找回昔日的,小時候在這邊的美好回憶,這是我回來一個很大的動力,就是跟過去的自己,找到一個對話的機會。其實三十年前我大學畢業的時候,我有回到新好茶,然後有開始做一些部落的尋根,還有一些文化的體驗活動在舊好茶,那時候也是,因為我從國小畢業,一直到大學都沒有再上來,也差不多十幾年的時間,後來我大學畢業就回來,然後開始在這邊,推一些所謂的重建舊好茶,相關的一些活動,但是那個時候,我們只是一種文化的尋根以及文化的保存,雖然我們很想有一天,是不是有機會,讓我們這些倒塌的石板屋,可以有機會把它修復起來,但是那時候還是停留在想像啦,還不敢去,覺得說這件事情會成真,經過三十多年來,邱爸和小獵人或其他的族人,逐步地透過修復石板屋,找到回家的路,我那時候有參與那一段,最早的重建舊好茶運動,後來我又有,因為自己本身有一些,比如說我還去讀書,又是在平地工作等等,後面這個部份我就等於是就沒有再參與,但是那個修復的想法跟種子,已經種下來了,只是比較晚開花,比較慢落實實現,那這整個石板屋修復的工作,會碰到幾個問題,第一個當然就是家族支不支持,家人支不支持,因為很多族人會覺得說,上來這邊也沒有就業的機會,也沒有工作機會,在這邊相關的運輸補給,也很難在這邊長期待在這裡,就算待在這裡感覺好像也沒有未來,都有這樣子的,很現實的問題要面對要去克服,所以首先第一步是要先家族溝通,然後得到他們的支持,所以我們家族在我提出修復之前,都有這方面先前的討論,也得到他們的支持,所以我才開始進行下一步,下一步實質修復就面臨許多問題,第一個修復的人員工班,工班怎麼組成,然後工班有多少個人力,找不找的到工班,因為現在在這邊做修復的工作,要長期待在這邊 ,不是每天上下班,你看上來這個路程就將近要半天了,然後還要待在這邊,然後這邊也沒有任何娛樂,可以講說沒有什麼現代的娛樂,不管是生活上或者是相關這些材料上的取得也都比較困難,所以在這邊的工班,在修復當中是非常的艱辛。我的工班平均60歲,有技術的老人家很想幫忙,可是他們上不來,體力還有醫療上的問題,使得他們都沒辦法來參與,所以變成我們要找工班要找年輕的族人,跟找有技術的老人家,都面臨兩方面都有困難,老人家的智慧經驗,跟年輕人的體力能夠做結合,這樣是最理想的,但是很不容易。第三個比較大的難度就是材料,材料就是木料跟石料,石料的部分就是我們講的石板,傳統上都要去採石場那邊,去那邊打石然後再背回來, 以我們工班這樣的組成跟年紀,真的是很大的挑戰,這些石板真的是不容易。)
(石板屋修復師 杜義雄 (小獵人)
taratudadaane
杜義雄(小獵人) Rukai
這個石板當然它有分公母,還有一個比較比較波浪型的我們叫雲豹石板,雲豹石板就是有這種波浪型的,硬度比較好,硬度比較好的大概是在放前面的,支撐這個前面的(中脊牆),你注意看我們蓋石板屋那些,立的那個(立起來)的,都是要用那些比較堅硬的,它比較不會斷裂,而且比較厚比較耐,你用那個一搬磚頭不行喔,很難很難。以前蓋石板屋,就開始先開始挖輪廓,挖輪廓完畢之後,要開始打基礎,他要做一個儀式,因為要打地基,他要做那個(祝福儀式)。只是清而已喔,那個是清把那個,還沒有挖喔,只是把範圍清出來而已,就開始儀式,然後就(才)開始挖,挖一挖然後開始疊那個牆,他先做這個中間這個牆(中脊牆),做完這個牆之後,再來做兩邊,因為它(中脊牆)是支撐 ,支撐兩面,就像我們男人的肩膀一樣。這個牆做完的時候不是要上樑了嗎?上樑的時候又要做個儀式,說我們要上樑了,他就會到裡面就祭拜,會做那個小米糕,然後家裡有肉有魚,爸媽有芋頭,就開始在祖靈柱那邊(祭祀),他會選擇做,魯凱族跟排灣族都會有那個東西(祖靈柱),因為它(房屋)已經成型了,他就會在那邊(祖靈柱前)跪下、祭拜,說我們的房子要上樑了,要做那個 儀式祭拜祖先,說希望能夠長長久久。)
(國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 教授
singsi ki daigake 國立成功大學
台邦.撒沙勒 Rukai
我們傳統上最好的木樑,就常用的好的木樑,包括像烏心石啦櫸木啦,還有Daralape榕樹啦,這些算比較好的,可是這附近都沒有了,都要到很遠的地方,以前的人是青壯的年輕人很多,壯丁很多,所以都可以到比較遠的地方去取木,然後再把它搬運回來,可是我們這個工班,第一個人力也不足,年紀也大了,搬運上也有困難,然後這附近也找不到那些了,因為自從造林之後都是相思樹了,相思樹是也還不錯的木料,只是比較硬比較重,所以就變成就要比較辛苦,把它取下來然後再把它運回來,所以這個部分是,人力還有木料還有石料,這些都是在整個,傳統石板屋的修復工程上面,比較大的困難。)
(石板屋修復師 杜義雄 (小獵人)
taratudadaane
杜義雄(小獵人) Rukai
我們淡忘了,很多東西我們把他遺忘了,我現在慢慢去想,我們用了很多現代的東西,它輔助是好,可是不能用太多,真的不能放太多(現代的)東西,因為它不像石板屋。你正在蓋房子的時候,女孩子不能做這個東西,只有男孩子才能蓋,等到你蓋好的時候,有了這個屋頂,你奶奶你媽媽你姊姊才可以進來,她可以幫你,你疊的有一些漏洞,她會撿一些小石板去塞輔助,她就會去拿那個小小的石塊,去塞那個石縫,然後用小小的木頭去搥,(就是做最後的修飾?)對,(但是在結構還沒有完成之前,女生是不能碰的?)對,上完樑然後做儀式之後才能進來。)
(石板屋修復師 跋路.古都比阿呢
taratudadaane
跋路.古都比阿呢 Rukai
像我已經四十歲了,跟部落已經脫節了,將近二三十年的時間,工班裡面我最年輕,比起蓋石板屋,我覺得學到它是一個技術,但是最大的收穫是,我用百分之一的體驗,在體驗以前在這個地方生活的人,我是覺得我是用百分之一的體驗,我在體驗他們的生活,原來,這種生活沒有那麼簡單,所以為什麼魯凱族的石板屋,它不單只是一個房子而已,它是一個跟文化歷史相結合,和部落的很多感情,因為石板屋不是你自己一個人蓋的,有可能是你自己的家人,有可能是你隔壁,有可能是你的朋友,那個是部落所有的人,在幫你一起慢慢的把你的家蓋起來,所以,得到東西不是只有在石板屋,你得到的東西是你知道原來我們的文化,是這樣子來的,我們當初沒有注意到的時候,我們的傳承突然出現了一個很大的斷層,傳承現在變成我們魯凱族很重要的東西,相信大家都在努力做,對呀,所以我們很希望年輕人,不管是從哪一個部落來的都沒有關係,這個東西不能沒有年輕人來學,如果在年輕人這裡,他們(長輩) 以後都沒辦法做,年輕人這裡也學不到,以後傳統也不會了,但是你還看的到石板屋,但你看不到傳統屋了,現在外面在蓋的這些,裡面可能有鋼筋有水泥,有一些現代的建材在裡面,蓋起來的,很像現代化的房子,工工整整的很漂亮,傳統屋可能就沒有了,可能就沒有了(沒有靈魂),對呀,他的房子也不會呼吸了,不像現在這樣子一樣。)
(國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 教授
singsi ki daigake 國立成功大學
台邦.撒沙勒 Rukai
當然就是,只能說很感恩啦,這麼多人的協助,包含政府的資源的挹注,還有部落族人的支持幫忙,工班很辛苦的工班,十幾個人一年來任勞任怨,這樣子很辛苦地,完成家屋修復工程,而且還有我的揹工,二十幾個揹工,整個運送這些材料啦 ,物資食物等等,穿梭在這個古道上面,他們真的都是無名英雄啦,這個家屋的建造,坦白講是很多人的努力,才有這樣子的家屋的,再次的再現在這個舊好茶部落,當然也要感謝祖靈,給我們的庇佑還有賜福。)
(好茶舊社自治會會長 萬進三
kayciw 好茶舊社自治會
萬進三 Rukai
我也在這邊一段時間,我們也尋尋覓覓想,還能夠看到往日的那種美景,但是這個這樣下來也是很不容易,看到老師他這麼有心,就蓋了那麼可愛的房子,我的心就很感動,就覺得如果可以參與他這個重建家園這個工作,也是一種很榮耀的事,所以他就把這個,這樣(落成儀式)蠻重要的事情,交給我負責,所以我就會覺得好,既然是這個樣子我就表現一下參與,為他祈福,我就覺得很美的一件事。我們還小的時候,我們也沒看過這樣(落成)的事情,我們沒有受過教育,所以我們不知道,而且下到平地之後,我們現在是到教會接受基督教思想,這個就被淡忘掉了,那現在來這邊,趙老師要用那個原始的,當初部落在用的這種儀式是難能可貴,問題是,我們這些新鮮人我們不懂,我特別跟趙老師說,我們簡單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我們的誠意,我們跟我們的祖先溝通,向上天那位創造宇宙,要祝福我們祖先的人,看到我們的用心,會祝福我們的家,我就想,在天之靈祢們就看著吧,小孩子做事情,如果有什麼不對,這個很重要,我們不是故意的,我們是不懂,我們是嬰孩,那就請祢們包容,祢就看在我們內心的渴望,這個誠意,這樣大概我就以這種姿態吧。現在就是從此時此刻這個Paldase,Paldase(巴魯達斯),我們要把它蓋印在這個門楣上,那我們要請弟弟自己,種植Paldase開始從此時此刻,跟一百年兩百年以後,這個Paldase那棵樹,又會有一個朝代,也會看到另外一個時光。)
(國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 教授
singsi ki daigake 國立成功大學
台邦.撒沙勒 Rukai
我原來我們這個家,家名是Ibange,但是我們都會分家,那我不是長子,所以我沒有繼承這個Ibange家,那像我的話我是新蓋嘛,那就要取新的名字,按照我們魯凱族傳統的家屋命名,跟分家的這樣的一個觀念,所以我等於是從我的大哥那邊分出來的,意思就是我已經可以獨立了,可以獨立自主,等於算是對祖先有交代了,我不是一直依賴在我哥哥那邊,然後好像自己是沒有出息那個樣子,等於是獨立出來然後建造新家,這個對魯凱族或者排灣族來講,應該是很重要的,就是你獨立了可以算是長大,已經成家立業的意思,那我這個新的家名就是Paludase。我們的二杯要敬的是Paludase家族,從此以後種下這個深深的根苗。Paludase就是一棵樹最高的樹梢,意思就是說,希望這個家屋的主人,以及他的後代,他能夠被祖靈被上帝賜福,所以我們也可以用這個Paludase,來去鼓勵我們的,比如說我的小孩或者是我的子孫,你看長輩給你們這個Paludase,就是期待你們這樣,所以千萬不要汙辱了這個名字,要勤奮呀要努力,讓人如其名,希望住在這裡的人家人,都能夠符合這個家屋的意義。)
(國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 教授
singsi ki daigake 國立成功大學
台邦.撒沙勒 Rukai
很多老人家走的時候,他的最後遺言通常都是我有沒有機會回到出生長大的舊好茶,所以我們這些晚輩聽到老人家這些臨終的遺言我們也是會有很多的無奈跟感慨,要是當年政府山地平地化,沒有這樣子強烈,一定要我們搬到山下的話,也許我們舊好茶大家都還是在這裡,我們現在就只能先努力,在目前這個路還沒有修復前,我們先用目前有限的能力,先來做一些這邊的家屋的修復,等到大家都有共識了,覺得開路或不開路,有一個共識的話,我們再來看下一步怎麼來,怎麼來去面對新的挑戰。)
古茶布安1010其實就是這個1010是這邊的海拔,所以我們把這邊叫做1010基地,(這個門牌是老師自己選的?)我自己選的,對,因為我們遷村之後,整個行政村落的門牌就無效了,所以我們自己做了一個名(門)牌,就是主要是跟我們政府講,我們還活著還在,我們不是已經作古,這個部落是有人居的 ,有人居住,而不是一個被廢棄的村落,或者是一個舊社,不僅僅是有人居住的,而且是會越來越多人回到這裡來生活居住,然後在這邊,去創造更豐富的這些魯凱族的或舊好茶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