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6
記者
Cemedas Dumalalrath(江子芊)/puljaljuyan(李耀維) 台北市

故宮攜手政大辦展覽 用原民視角寫歷史

maparalubu kay 故宮si 政大 paikay ku apasiavavane

故宮博物院攜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在12月26日展開逆寫帝國與當代實踐展覽,要從清代的歷史文獻中,用當代原民的視角,寫出自己的歷史觀。

說到番這個字,當代原民共同的印象可能會是被歧視的經驗,但在中國清朝時期,是用來稱呼中國帝國邊界的民族,那麼台灣原住民族自己,又是如何分類人群? 從當代原住民族的視角出發,故宮博物院攜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舉辦逆寫帝國與當代實踐展覽,攤開清代的歷史文獻,要用族人的觀點,寫出自己的歷史。

(青年策展人 Balunaiyas Mabaliyu(陸浩宇) 卑南族:
pasiavava
Balunaiyas Mabaliyu(陸浩宇) 卑南族
卑南社在自己的所謂的部落結界的儀式,semalikid這個儀式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在它的經文裡頭,有著他不同的對於不同人群的分類方式,我們到底要如何看待台灣原住民在歷史上,乃至於在中國歷史上的延續,乃至於到台灣歷史上一個獨立的一個族群的發展。)

然而歷史的書寫並非只有文字。雖然台灣原住民族並沒有自己的文字,但當接觸到不同的文化後,從服飾或語言當中,可以知曉族人如何將他族文化,用自己的方式,再進行詮釋。例如卑南族的老人有崇高的地位與權力,而他們身上所穿著的lrungpaw(龍袍),相傳是中國清朝乾隆皇所賜的蟒袍發展而來,間接的象徵卑南族老人的權威。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主任Daya Dakais(官大偉) 泰雅族:
syuniigi ki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Daya Dakais(官大偉) 泰雅族
希望透過這種,種種的翻轉,去能夠重新去面對這種,歷史根源中對於歧視的建構,以及呈現我們世世代代,一個世代一個世代,族人不斷去展現我們主體性的努力。)

(國立故宮博物院長 吳密察:
yungcange 國立故宮博物院
吳密察
我們是不是心裡面有一些潛藏著的,還沒有清洗乾淨的,這一些刻板印象,我想,我們都在期待,台灣是一個族群平等的多元社會。)

要重建原住民族的歷史,吳密察說,並非只能用反對歷史文獻來回應。政治大學民族學系主任官大偉就期許,透過展覽促進社會更多元的對話、邁向更深層的和解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