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4
記者
咪敏 王啟倫 花蓮採訪報導

富世國小民族教育 重現太魯閣精神

位於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山腳下的富世國小,透過民族教育與部落耆老等教育夥伴,尋訪太魯閣族無形文資,可以多元化的融入教學中,如此教學相長才能啟發孩子智慧之窗,同時也找到自己獨特的優勢競爭力。現在帶大家來看這一則專題新聞報導。

(讓我們來看一下,我們進入到100年前的歷史,我們先來思考一下,當我們看到這個碑的時候,我們想到了什麼,(祖靈的眼睛。)對很像嘛祖靈的眼睛,好接下來這個耐人尋味的雕塑,這什麼剛剛那個人講的也是人頭,還有嗎還有沒有其他的,這個圓形的東西,抵抗日本入侵砲擊的那個部落,總共有24個部落,他們的靈魂證守護著這個區域,這個就是答案。)

眼前一個個圓形球狀的戰碑,代表當時24個部落捍衛家園,力抗日本正規兵的英勇事蹟,而這群近120位學員,都是來自花蓮各校的太魯閣族重點學校老師,透過文化教育研習的趣味活動,一看戰碑,很快就明瞭太魯閣族抗日家族,雖敗猶榮的戰蹟。這裡是彼士岸部落(富世村),彼士岸部落名意指相遇(交易)的點,就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山腳下,富世村是由同禮部落、得卡倫部落、落支煙部落、 彼士岸部落(Ayu)、 可樂部落(Qrgi)等部落所構成的社區,而境內富世國小9成6學生都是太魯閣族,校長表示,學校惟有將文化教育與保存融在教學中,如此教學相長才能啟發孩子智慧之窗,找到自己獨特的優勢競爭力。

(文化講師 Kaji Cihun  Truku
wabulru ki bengka
其實我們自己在教學當中,也是希望能夠把過去祖先的,自己祖先一些比較屬於精神層面的,就是屬於那種所謂的比較核心的,那種文化概念能夠教給孩子,比如說我講到這個,可能部落有那個是要做碑,因為小孩子在部落遊玩的當中,時常看到這個點嘛,當我們這個點弄出來去講的時候,他有那種,這個我有看過啊的那種親切感,從這個貼近感裡面去切入,把他們拉進到對這個貼近感的認識,對這個點的認識,那個很有效。)

(富世國小教務主任 溫莉美 太魯閣族
suning ki Husekusyaw
溫莉美  Truku
那我們的課程就是結合我們平常的民族教育課程,設計具有在地性文化性與多樣性,在老師的還有社區的工作者共作共學之下,希望就是透過這些課程,體驗課程操作課程探索的課程,然後讓孩子能夠對自己的族群能夠自我的認同,啟發他們民族自信,在地理環境上講,對我們學校來講在推動民族教育,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也是一個強勢,就是我們的優點。)

配合12年國教以自發 互動 共好 合稱自動好,全人教育的精神為理念。富世國小以在地文化為主軸,規劃了織-太魯閣、獵-太魯閣、溯-太魯閣、食-太魯閣、祭-太魯閣等具在地性文化性與多樣性等5種主題課程,讓學生主動探索,思考解決問題,提升創意與行動力,共同謀求師生社區彼此的互惠與共好。

(花蓮縣秀林鄉富世國小 梁衍忠校長 Truku  
kuciwsingsi ki Husekasyaw

當然就是希望說,能夠把最傳統的太魯閣族精神跟生活習性能夠重現,讓小朋友能夠知道,進而透過小朋友的口述,跟他的學習狀況,回去能夠讓家長知道說,原來我的祖先就是這樣子,小孩子跟父母之間的溝通互動之下,他們會開始跟媽媽接觸族語,會講他們阿公以前的事情,會講很多的神話故事,會講我們很多的獵場故事,這樣慢慢的,可以促進他們親子之間的和諧,慢慢的去溝通,當然對文化的傳承會更有意義,那我們老師會請耆老來學校跟小朋友講故事,而我們小朋友由老師帶到他們家裡去,去看他的珍藏的文物古蹟,歷史照片,所以對文化就會有更深的認識。)

學校透過境教還原早期竹屋建築,體驗竹屋生活的美學與智慧,但仍然住在沒電沒車砂卡礑部落的同學,感慨回家的路很遠。

(富世國小六年甲班 洪以諾 太魯閣族
Husekasyaw rukuningsi

屋頂是用1根竹子剖半成2片,然後重疊來,防止房子下雨的時候漏水,這邊是媽媽在織布的地方,這邊是爸爸睡覺的地方,敵人來的時候,他要在這邊看守。)

(這3個石頭代表著3個家人
媽媽 爸爸 孩子。)

(富世國小六年甲班學生 薛蓉臻 太魯閣族
Husekasyaw rukuningsi 

剛剛做了體驗 ,體驗就像在砂卡礑一樣,以前也是很辛苦,因為家裡沒有電,就是自給自足,家裡沒有東西要去打獵,沒有鹽也沒有水自己去找,每次回家的時候,我們都會揹著要用的東西和食物,從太管處到大禮大概要2小時,到大禮的時候,我們家有沙灘車,用的東西跟食物,放到自己家裡的車子,開到大同大概1小時,回家的路很久。)

(富世國小五年甲班學生 林顥哲 太魯閣族
Husekasyaw guningsi 

我剛剛去體驗以前的生活,以前的生活,跟現在的生活比起來非常方便,以前的生活自己要吃東西,必須去打獵,現在只要去超市買就好了,就買得到,但是我還是喜歡以前的生活比較好,不用上課,我爬過大同大禮,我覺得假如去打獵是很耗體力的事情,因為沒有打獵的話,會沒有東西吃。)

富世國小透過編織技藝的學習與知識整理,重新認識家裡的織女與獵人勇士的責任賦予,並因此更認識自己肩負太魯閣族文化使者的任務。

(1個洞,1個洞,1個洞,1個洞,1個洞,1個洞,你看小小的,這個山羌滿重的,滿大隻的,牠只是經過,牠在這邊玩而已,這個石頭峭壁的旁邊,這是牠往這邊經過,一定要走要從這邊,所以走我們往那邊走看,有沒有看到牠的腳印,走啦,有沒有看到山豬挖的,很清楚,好這種地形比較適合,放套脖子的陷阱,你看,牠的腳印那麼清楚,啊唷,真的耶,很深牠的腳印,牠腳在哪裡,這裡,這邊2個,這裡也2個,好多山豬哦 ,這個還沒有那個呢,長多大,應該會倒下來啊,比一下,牠的腳印在哪裡,這邊,等一下好,上面呢,這是山豬剛剛走過的地方嗎,這裡。)

(富世國小教務主任 溫莉美 太魯閣族
suning ki Hsekkusyaw
那狩獵的部分,因為我們是狩獵民族,所以狩獵這個技能,是他們必須要會的,就像織布一樣,女生不會織布,那住在山上的家人就沒有衣服穿,沒有棉被可以蓋,那男生必須要會,狩獵課程,在我們民族教育會是一個重點,獵物的生活習性,獵徑的認識,他知道這些之後,就知道說,過去祖先要吃到那些食物的話,就必須要有這樣的山林智慧。)

樂-太魯閣 就是透過歌謠 口簧琴 木琴 學生藉由社區耆老 傳藝師介紹傳統樂器 讓學生沉浸在文化音樂饗宴中 讓小朋友透過體驗 瞭解太魯閣族在山上用的這些樂器 其實都有它的功能。

(富世國小 六年甲班 簡瑜玟 太魯閣族 
Husekasyaw rukuningisi
簡瑜玟 Truku

我在民族教育課程學到太魯閣族傳統樂器 ,有木琴,口簧琴,獵首的,獵首的主要的功能是召喚祖靈的靈魂 ,因為我們太魯閣族是以前是出草族,出草到的人頭就會吹獵首笛,獵首笛功能就是可以召喚靈魂,那個人的靈魂力量可以來保護我們。)

(富世國小 六年甲班 簡瑜玟 太魯閣族 
口簧琴的功能是 ,以前男生女生都很含蓄,每個男生都會先吹口簧琴給女生,表達他的愛意,互相喜歡的話,男生女生會對彈,女生喜歡的話,他們會一起吹口簧琴。)

(富世國小 六年甲班 簡瑜玟 太魯閣族 

木琴功能也是傳達愛意傳達訊息 ,我從小就喜歡練木琴,每次慶典的時候,我也有去敲打百人木琴,百人木琴很好聽,雖然它只有4個音階,我還是覺得它的那4個音階,就可以彈奏很好聽的音樂。)

富世國小學生分別來自內、外太魯閣族,因此民族教育課程中,對於太魯閣族的溯源踏查極為重視,讓孩子體驗爬山涉水走祖先的路,也體驗植物智慧以及太魯閣族獨特美食,還有祭典的感恩儀式。透過五官去感受、去看、去聽、去吃,對他們而言是印象很深刻的,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可以去內化、去省思,進而面對未來任何領域的挑戰,都是一大助力。

(啊,很痛,我跟你們講真的好痛,不要摸,只能看,你們可以看不要摸,你們看上面的鉤,,是倒鉤,有沒有,它的鉤是往上的,你知道太魯閣族的母語,怎麼講嗎 ,qwarux 黃藤。)

(富世國小 總務主任  劉育文 太魯閣族 
Pusu qmlahang qnqaya ptasan bilaq Bsngan
劉育文  Truku

講到那個遷徙的部分,也是好的一種學生跟耆老,還有社區文史共作,我們一直很強調就是希望讓社區的資源進來,可以跟小朋友進距離的體驗跟教學,這是很重要的。)

(花蓮縣秀林鄉富世國小 梁衍忠校長 Truku  
Pusu tgbilaq ptasan Bsngan
梁衍忠  Truku

我們還規劃了希望小朋友知道自己從哪裡來,能夠把部落歷史完整做出來,我們還規劃了歷史溯源的立體模型,目標就是讓小朋友直接看,看到立體圖型的時候,就知道這是白石山,這是哪裡,我們是從哪邊,甚至他可以講說,我阿公跟我講,我的獵場在這邊。)

(富世國小六年甲班學生 薛蓉臻 太魯閣族
Qmpruhan tgkingal 6 hngkawas 
 薛蓉臻  Truku

我們是從砂卡礑部落(Sakadang) 、落支煙部落(Rucing) 、彼士岸部落(Bsngan) 、卡魯給部落(Qrgi)遷下來的,砂卡礑部落的意思是動物的臼齒,落支煙部落的意思是漂流木,彼士岸部落的意思是香玉和防禦,卡魯給部落的意思是苧麻,代表那邊很多苧麻。)

(富世國小六年甲班學生 尤昇 太魯閣族
Qmpruhan tgkingal 6 hngkawas
尤昇  Truku
在民族的教育課程中,我學到了很多太魯閣傳統的美食,其中我最有印象的是玉米粥,他們會把玉米晒乾,再把玉米(sqmu)捻 就是剝下來,再把它放在木杵(duhun),再用(sru)搗,然後放在(rawa)籃子篩,再放在三腳灶裡面煮,煮完就可以請部落的朋友親人,大家一起來吃。)

認同就是很大的力量,在太魯閣族群日常生活中,powda便是很普遍的文化儀式行為,具有祈求生活行事平順、也是一種蒙福的生活祭儀。 

(富世國小 六年甲班 周采婕
Qmpruhan tgkingal 6 hngkawas 
周采婕  Truku

在民族教育中,我學到了狩獵的儀式,在狩獵或是蓋新家之前會做夢,會做好夢(malu spi),會做噩夢(naqih spi)。)

耆老表示 母語是父母的話 是祖先一代一代傳遞下來的語言,也是一個人肯認自己與族群關係的重要標誌,人對母語的感情,一如對父母親的感情,都不可厭棄。族語的使用與落實是學校重點思考方向。

(太魯閣族語言發展學會 理事長 胡永寶 太魯閣族
Qmpringan kkrana kari Truku Taywang
胡永寶  Truku

現在最重要的是,如何營造使用族語環境,這是必須好好思考的,營造那個教學的氣氛,那很重要,比如說,善用學生下課10分鐘時間,成為使用太魯閣族語的話,學校若嘗試這樣營造機會,這是非常好的族語對話時機,這是一個可以努力執行的方向。)

(部落耆老  陳愛玉(Yaya) 太魯閣族
Tmpusu alang 
陳愛玉(Yaya)  Truku

是啊,聽到太魯閣族的母語,那才是我們真正祖先的語言,非常美麗的語言,但必須是使用純正母語發音,用道地純正的太魯閣族語,才會聽到語言的生命旋律,因此認為母語應從父母來傳遞,父母說出道地母語,孩子自然學會母語的生命樂章,然而現代年輕人的母語不流暢,所以還是需要落實母語家庭化。)

富世國小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 因此有很多好奇觀光客慕名而來,也會想進一步瞭解小學牆上圖騰。校方為補強在無人解說及補強文化傳承的缺憾,貼心的設計透過手機QR Code,就能讓遊客從被動式導覽,變成主動的透過雲端進入太魯閣族獨特文化世界,就是希望把太魯閣族的文化最大化。然而透過民族教育的深根,耆老也期待所有太魯閣族的學校,很自信的活絡母語,迴響在每個校園角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