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9
記者
tjivuluwan(孫政賢) / tjuku (高孟璟) / puljaljuyan (李耀維) 台北市

推動文化復振有傑出貢獻 台灣文化獎頒獎表揚

被喻為"噶瑪蘭族之父"的偕萬來,畢生致力為噶瑪蘭正名運動奔走,儘管已在2008年辭世,他為噶瑪蘭族文化復振付出,成為後人景仰典範,今年獲頒"台灣文化獎"特別貢獻獎,出席領獎代表、偕萬來遺孀嚴玉英女士,分享當時偕萬來病重,每周洗腎,仍不遺餘力、投入噶瑪蘭族正名運動。

(特別貢獻獎得獎人偕萬來遺孀 嚴玉英 噶瑪蘭族:
阿公(偕萬來)得獎也是第一次,我心裡也是很歡喜,得獎的獎金我要捐給噶瑪蘭教會,給那些生活辛苦的孩子去用。)

而今年高齡78歲的潘金榮,從40歲開始就意識到噶瑪蘭族文化消逝危機,擔任新社部落頭目期間,曾創作、改編多首噶瑪蘭歌謠,在往後噶瑪蘭族祭典場合,不斷被傳唱。

(部落文化復振獎得獎人 潘金榮 噶瑪蘭族:
還好我是環境的問題不是很好,都沒有讀書 ,都是留在新社,留在部落,留在部落就...在這個耆老的故事方面,歌謠,我都把它學習到,我就鼓勵部落,我當個頭目,當個村長,就都把它帶動,尤其是我在教會當過傳教士,一方面在教會講噶瑪蘭的話。)

由台北西區扶輪社設置的"台灣文化獎",首次將"特別貢獻獎"頒給已過世者,也為仍在為族群文化復振辛苦打拚的族人們,打了一劑強心針。

(台灣文化獎遴選委員 Paelabang Danapan (孫大川) 卑南族:
阿美族的祭典儀式統統都還活著,蘭嶼的大船下水儀式也統統都還活著,今天(18)我們新社的前輩們也在,噶瑪蘭的文化受到很大的威脅,但是有很多人在復振這個文化,這一次我覺得最大的意義,是讓大家越來越看到這個作為台灣文化組成的,最重要的這些部分能夠再持續。)

包括懷劭‧法努司獲頒"樂舞育才貢獻獎",王國慶獲頒"服務貢獻獎",91歲林明福跟鄭光博獲頒"文化學術研究獎",讓投入原民文化復振的貢獻者影響力,被更多人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