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6
記者
Muni Kadrangian(慕妮.卡拉雲漾)/陳民紋/綺夢 台東大武鄉

笆札筏布工坊拓展美食 創造就業機會

ta'aravang Pacaval siupai kʉkʉna para'una putukioa

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2月6日農曆初六,原住民族電視台卡那卡那富語新聞-新春特別節目,我是Pani Kanapaniana,來自那瑪夏。今天要帶大家來認識位於台東大武鄉排灣族群的笆札筏(大鳥)部落,在歷經2009年莫拉克風災的重創,在重建的過程中,部落成立笆札筏布工坊,不但創造了部落媽媽們的在地就業機會,也發展出屬於在地的美食產業,可以說是笆札筏部落的亮點!帶您來了解。

(笆札筏布工坊經理 王曉彤  Paiwan
 ta'aravang Pacaval cing-ri
王曉彤  Paiwan
我很喜歡接待外面的訪客,因為這個會讓我們保持最佳狀態,在部落你知道嗎,什麼都是慢,慢活 慢遊,你要一些外來的刺激很重要,各位就是我工作的動力,謝謝你們的到訪。)

笆札筏布工坊經理人親自接待,來自各地車友們的到來,車友們透過網路宣傳的好口碑,慕名來到位於台東縣大武鄉,Pacavalj(大鳥)部落的笆札筏布工坊,就是要一睹具有在地特色的布包。

大鳥部落歷經,2009年莫拉克風災的重創,族人努力團結重新站起來,在重建的過程中,部落成立笆札筏布工坊,以部落為名的工坊,融合日常與文化,讓部落圖騰與刺繡躍上布包,走出布工坊的亮點。

(笆札筏布工坊發起人 Saiviq(潘世珍) 排灣族
mapuciri  ta'aravang Pacaval 
Saiviq(潘世珍)  Paiwan
當時我們在風災的時候,成立了一個笆札筏文化發展協會,然後我們就透過協會,然後很多朋友的幫忙,介紹很多的資源,然後寫文創計畫,那是笆札筏布工坊的開始,那後來有機會,就是有機會寫文創的計畫,然後我就從服裝的,就從服裝裡面的元素,找出我們未來工坊要走的方向,在那時候我看到我們的亮點,其實是我們傳統服飾的臀鈴,於是我們就編織了,很多有關於彩虹包的故事,我們利用,就是把那臀鈴縮小放大,放大變成桌巾,然後變成抱枕,或者是變成窗簾,然後縮小,把臀鈴縮小變成手機袋,變成化妝包。)

(笆札筏布工坊經理 王曉彤 排灣族
ta'aravang Pacaval cing-ri
王曉彤  Paiwan
在103年的時候,開始轉型的時候,要去跟別人有所區隔,就不再是只有排灣族的圖騰,排灣族的圖騰大家都有,很多人都有,南迴都有,可是要跟人家有所區隔,就要開始找你自己的,屬於你自己的,別人不會去用的東西,所以公主繡,就是當時大家在自己的服飾上,找到的一個發想。)

布工坊只有10幾坪大的古厝,這裡是工作的地方也是展間,目前有4位專職人員 ,其中布工坊最年輕,也是大家所稱呼的班長憶華,早期是在做布工坊的傳統刺繡代工,因為手工細膩加上配合度高,就被經理引進布工坊做專職。

(笆札筏布工坊班長 Umi(侯憶華) 排灣族
ta'aravang Pacaval pan-cang
Umi(侯憶華)  Paiwan
先做備料開始,然後備料差不多1年多,經理就看我,看妳很像可以到針車了,可以跳到針車這樣,我真的很怕不敢踫那個(針車),因為我沒有去踫那一個(針車),然後經理說妳試看看,妳可以 我相信妳可以了,然後我就說,好啦,我就硬著頭皮去學,對呀 然後差不多學,差不多2、3個月就上手了。)

(記者 慕妮 排灣族 VS. 笆札筏布工坊班長 Umi(侯憶華) 排灣族
cisia Muni Kadrangian  Paiwan
VS. 
ta'aravang Pacaval pan-cang Umi(侯憶華)  Paiwan
我第一個作品就是這一個,因為它這個裡面是沒有內裡的,就是(它裡面沒有內裡)沒有(這個比較好車)(很單純)然後後來我就開始做那種,有那個內裡像這個零錢包,像這個,妳看這個就有內裡了(它(零錢包)就比較難哦) 對,然後放那個裝飾,這個好了就鉛筆,鉛筆盒,也是一樣都是有內裡了。)

(笆札筏布工坊班長 Umi(侯憶華) 排灣族
ta'aravang Pacaval pan-cang
Umi(侯憶華)  Paiwan
當初我剛學,真的是有這樣的想法說,會對那個針車會有點反彈,可是從經理講她就說,跨過去就沒事了,她(經理)就講那樣,真的硬著頭皮,這樣子去碰那個針車,去學做那個像零錢包,化妝包 鉛筆盒 餐袋,還有酒袋 還有小可愛,那個包包的小可愛,對 就做一些小東西這樣。)
 
(笆札筏布工坊經理 王曉彤 排灣族
ta'aravang Pacaval cing-ri
王曉彤  Paiwan
我在這一塊,我發現她(班長)的潛能 對,一開始她是刺繡,我說刺繡很多人都會,而且已經很多人在繡了,那我在這個工作領域裡面,這些人我都在觀察,誰可以適合進階到車工,對 那我就看見班長她,配合度高,我說妳半年,妳專心定位在這裡,就是這些都是師傅,妳到外面都沒有這種機會,然後我這樣鼓勵她,不會就問,而且是不用錢的師傅,不用錢的老師。)

專注的在打版室,研發新作品的這位,是笆札筏布工坊,首席設計師的Paules,也是布工坊最資深的員工,從布工坊創立至今(110年)10幾年了,因為喜歡創新,因此在布工坊,擔任研發的重要工作。

(笆札筏布工坊首席設計師 Paules(蘇菊瑛) 排灣族
ta'aravang Pacaval  kakekaku takituturua
Paules(蘇菊瑛)  Paiwan
我時間會花的比較多,因為有的時候,我們在製作的時候,有時候我們會要求我們自己,就像這個包,這個包,這個包型就是客人他,這個是客人的,然後他叫我做,叫我做像這樣子的造型,我這個是沒做過(如果沒有做過怎麼辦)(把它拆了嗎)大致上我都不會拆,我就大概量,量這樣子,量它的型,然後就一直慢慢做,第一次做 第二次做 ,第三次 第四次這樣。)

(布工坊首席設計師 Paules(蘇菊瑛) 排灣族
ta'aravang Pacaval  kakekaku takituturua
Paules(蘇菊瑛)  Paiwan
還是會碰到(困難),碰到難度,比如說是他(客戶)要的那個型,然後如果碰到困難的話,我就會找其他的同事,就一起討論這樣,然後就,就湊一湊我們學的東西。)

(笆札筏布工坊經理 王曉彤 排灣族
ta'aravang Pacaval  cing-ri
王曉彤  Paiwan
針對人,他(客戶)這個客製,適合她挑戰的時候,我是一對一就是跟她談,這個客戶訂單,然後先給她很多的信心,信心就是說我告訴她,妳有幾件作品,都是我很欣賞的,妳要不要再,要不要再試著,妳一直做同樣的包,妳會打瞌睡啊,然後妳一直在這個位置上,妳的作品要一直推陳出新,很多心靈層面的給她一些,讓她的(信心)強化她的心裡。)

其實笆札筏布工坊自103年開始,不再仰賴政府的計畫案,轉型為自營模式,不過過程中布工坊,曾面臨關門的命運,但是團隊願意共體時艱,熬過最困難的階段,並由布工坊經理人,也是笆札筏發展協會理事長王曉彤,帶領團隊往前走。

(笆札筏布工坊經理 王曉彤 排灣族
ta'aravang Pacaval cing-ri
王曉彤  Paiwan
很自然就是因為是在地人,因為前面的一些工作的關係,然後很自然關心到這一塊,然後好像也不能玩票性的,當時看下去,就很勇敢的,就拋出一句話說,不然我們一起,然後就走到現在,在轉型的過程,永遠都記得,當時很多人都在問我,經理妳繼續提案,政府的資源很多,可是我很清楚告訴大家,我不再提任何計畫,因為我覺得我們可以(自營),然後看起來好像可以,要不要起,就是我就很清楚告訴大家,不是不要政府的資源,而是我覺得我們已經,算是技術層面是穩定的,是很可以的,這是我看見的。)

(笆札筏布工坊發起人 Saiviq(潘世珍) 排灣族
mapuciri ta'aravang Pacaval 
Saiviq(潘世珍)  Paiwan
開始的時候,本來以為經費用完了,我們工坊可能也就結束了,沒有想到這些媽媽們,車出興趣來了,然後大家覺得工坊關門,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加上我們的經理人,她非常有勇氣承接這個工作,所以大家在互相的信任支持之下,就走到現在。)

(笆札筏工作室首席設計師 Paules(蘇菊瑛) 排灣族
ta'aravang Pacaval  kakekaku takituturua
Paules(蘇菊瑛)  Paiwan
因為我們會覺得說,關門就很可惜啊,當初是我們是被政府養(補助)的,就會覺得說很可惜,就是已經投資在我們這裡,投資那麼多錢,這樣子關門了 ,真的是很可惜,我們大家都有技術在了,然後就撐 ,就走下去這樣子。)

布工坊經理和同仁們,勇敢築夢轉型為自營模式,至今(110年)走過7個年頭了,現在漸漸發展出適合,在地媽媽們的工作模式。

(笆札筏布工坊經理 王曉彤 排灣族
ta'aravang Pacaval cing-ri
王曉彤  Paiwan
很多事情是因為先做夢開始的,這也是做夢開始的,它就真的成真像一個工坊,然後最後還真的變成,營運模式是我們要的,大概是全國,沒有一個跟我們一樣的,工作模式,這真的是我們,大家一起打造的工坊,它(布工坊)還真的能夠,讓我們有很實際的收入來源,這個工作營運模式,還是我們可以隨著很多的變化,我們可以調整。)

(笆札筏布工坊班長 Umi(侯憶華) 排灣族
ta'aravang Pacaval pan-cang
Umi(侯憶華)  Paiwan
我們上班,這裡(布工坊)很彈性,有時候我們有事情,家裡有事情,都會讓我們都隨時可以回去,辦好事情,然後再回來,然後你這個時間,你回去的時間,你可以補時間,就是補時間,你請假半個小時1個小時,就利用晚上來請(補班),還是(隔天)你一大早來,補(請假)時間這樣子,我們沒有辦法去外面做,因為家裡有老人家2個,就剛好是在部落工作,而我對這個手作也很有興趣,然後他們(家人)也沒有說反對,很支持我,他們(家人)也很高興說,我有這個(手藝),手那麼巧做這個工作。)

(笆札筏布工坊首席設計師 Paules(蘇菊瑛) 排灣族
ta'aravang Pacaval  kakekaku takituturua
Paules(蘇菊瑛)  Paiwan
因為帶小孩,然後來部落也不好找工作,也不好找工作,因為像我們婦女沒有辦法去外面,做就是押(按)時間的,然後以前是有做過像鄉公所,像短期的工作是有,是有做,然後做完了(工作)就沒了,然後就一直到(莫拉克)風災,有了這個布工坊,而且我滿喜歡的 工坊,就是時間不會壓我們死死的,薪水不多,可是滿有成就的。)

(笆札筏布工坊發起人 Saiviq(潘世珍) 排灣族
mapuciri ta'aravang Pacaval 
Saiviq(潘世珍)  Paiwan
婦女的就業,通常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家庭跟工作能不能兩者兼顧,就是在部落,我覺得我們布工坊,給予很大的彈性,就是只要你做滿你的工時,8個小時,我們都給予很大的彈性,再來我覺得婦女她就業,通常就是可能是她自我的探索,或者是她自己的價值觀,沒有想說要賺大錢,可能就是貼補家用,或者是充實自己一天的時間,我覺得布工坊是一個,就是說布工坊同時它,就是讓婦女兼顧到家庭跟工作,可以安心的上工。)

(笆札筏布工坊經理 王曉彤 排灣族
ta'aravang Pacaval cing-ri
王曉彤  Paiwan
工作不只只是個酬薪而已,有時候我們可以用,工作這件事情,排解很多的煩憂轉移焦點,或者是有一些對自己的定位價值,提升自己的定位,在家庭也好或者是在朋友之間,都是很不錯的,我每次看著她們在自己位置上,每個人都像碩士班畢業的,她說出來的話,她的家庭都一直在提升,然後妳就變成部落的一個典範,這一群人就是一個(勤奮的代表),很清楚就是工坊的代表,就是這裡有一群很勤奮的媽媽。)

布工坊的存在,媽媽們可以有微薄收入貼補家用,還能照顧到自己的家庭,也帶動整個部落的傳統美食產業。

跟著74歲的高蓮妹vuvu,來到她的假酸漿園,幾10棵的植株雖然不多,但是都足夠vuvu製作cinavu的食材,因為vuvu傳承了,老祖先自然農法的照顧方式,所以每天都有假酸漿葉可以採。

(Pacavalj部落傳統美食業者 高蓮妹  排灣族
siupai kʉkʉnʉa
高蓮妹  Paiwan
當我的生活困難時,我就會去採集,假酸漿葉 月桃葉及五節芒等食材,然後在豐年節及其他的節日時,不管是平地人或是其他部落族人,都會打電話跟我訂,我的名片也已經製作了,所以很多客戶,都會透過名片打電話跟我訂cinavu,做好的cinavu寄宅急便給客戶。)

(笆札筏布工坊發起人 Saiviq(潘世珍) 排灣族
mapuciri ta'aravang Pacaval 
Saiviq(潘世珍)  Paiwan
我們沒有想到過,一個小小的布工坊,居然會帶動這麼大的一個效益,就是來參訪布工坊的,已經不只是來買布包這件事情,他(遊客)可能比較需要,是深度的部落的文化體驗,所以因為來參訪布工坊,它可能延伸就是他(遊客)需要住,所以我們就有民宿的產生,然後接下來他可能要吃,所以我們的媽媽們,就要準備這些傳統美食來招待客人。)

(笆札筏布工坊經理 王曉彤 排灣族
ta'aravang Pacaval cing-ri
王曉彤  Paiwan
一開始也根本不會發想說,我還要發展什麼,可是客人就會這樣,買完東西他(客人)就會說,買包很滿足了,可是他(客人),還有人都是這樣,就說到市區還有1個小時,他(客人)就說,經理有沒有,這邊有沒有吃的,一開始,我會說哪裡哪裡有,後來客人會問說,有沒有想過這邊也要有(美食),有沒有想過你們的美食,也可以發展。)

另外這位68歲的吳晴妹ina,在部落經歷莫拉克風災後,辭掉在外的工作,返鄉跟著母親學做傳統美食,一做就是10幾年了,現在也當起傳統美食的講師。

(Pacavalj部落傳統美食業者  Kadrui(吳晴妹) 排灣族
siupai kʉkʉnʉa
Kadrui(吳晴妹)  Paiwan
(cinavu)是我們傳下來的文化
是我們的傳統,如果我們不傳下來,萬一遇到慶典活,家裡有客人到訪,就是用傳統美食來招待,有時候也會有學生來這裡學習,就是大武鄉附近的學生,也會有台東大學師生來(體驗),學生都不一定,都是經理帶過來這裡,經理叫我去哪裡教,我就去哪裡教,因為我認為如果不教下一代學子,以後年輕一代的人就不會做了,所以我就慢慢的,去適應傳統美食講師的工作。)

(笆札筏布工坊經理 王曉彤 排灣族
ta'aravang Pacaval cing-ri
王曉彤  Paiwan
吃也是一種文化,吃有它的規矩,吃有它的很多的智慧在,我們要不只是吃,就像包包,不只是包包,它要認識我們更多的,我們的精神我們的文化的價值,所以我會鼓勵vuvu說,也不要只有包(cinavu),你要告訴她,vuvu妳要變講師哦,你等一下要告訴他(客人)說,這是什麼葉子,族語怎麼講,過去是怎麼樣,為什麼大家很依賴這個(假酸漿),這種植物,它(假酸漿)含有什麼,這個都可以講我們在設計,在用心設計更吸引人,要保留住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然後又能夠讓它包裝行銷,讓更多的人知道,很自然而然的會想要進這個地方,去接觸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生活。)

吳晴妹ina的家不只是店面,更是長輩們相互陪伴的地方,在這裡傳唱童謠及古調,唱出對部落過去生活的懷念,笆札筏布工坊轉型自營,歷經各種艱難,但在部落媽媽們的堅持和努力下,找到適合在地部落婦女的工作模式,也發展成部落的文創產業,族人說布工坊,傳統美食及傳統文化,是大鳥部落黃土上最美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