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1
記者

自然而染 部落藝術課程種下環境教育種子

sinanam tu tamak ta damu meninan tu qizuanan


(藝術家 陳淑燕:
qenaliman semangi
所以我會覺得有時候,展現作品也許不見得要在所謂的室內,用一個制式的方式,它就像人的內在的情感一樣,它就是如果不被局限,在一個大自然的地方,它可能更有展現力更有Power。)


太平洋左岸美麗的海岸和豐富的山林生態,造就了獨特的生活文化,也讓這裡的藝術長出自己的脾氣和樣子。

(藝術家 陳淑燕:
qenaliman semangi
現在這幾年,光織屋會開這樣子,就是在光織屋開比較深度的課程,然後讓大家來這邊上課喔,主要原因是,之前在外面這樣上課的經驗,裡面就是推廣教學,也是 不是推廣嘛,有點不同是在這邊有一個,第一是的這邊的大自然的,環境非常的吸引人,然後當然包括我自己,因為這樣來到這裡,然後還包括,另外部落的文化環境,然後這邊的環境景觀加上文化,我覺得這些條件,其實是一個,類似生態博物館這樣子,也就是說你來到這邊,是身歷其境的,所以來這裡不只是,體會這些植物的纖維的編織的可能性,很自然而然的,融入在這個環境裡面,然後你可以得到一種身心靈的饗宴,我覺得這個,這樣的學習是在不知不覺當中,然後你因為深入在裡面,而達到一種完整的,就是五感的體驗跟經驗這樣子。)


(藝術家 陳淑燕:
qenaliman semangi
這些素材,都是用植物這個想法,單然一方面我們本來就在做纖維,比較是自然材質的纖維,這些的創作,當然這樣的創作前提,就是因為我在,用植物纖維創作的經驗裡面,我感受到它可以帶給人一個,很直覺跟引動,引動你在操作,這些材料的透過程當中,會給操作的人,會有一個身心靈的啟發,那一個啟發是很微妙的,就每一個人會不同,然後它有些很自然的元素,就會給你這樣,因為它就是一個,鮮活的植物的素材。)

新社部落工藝師 杜瓦克·都耀 Kavalan:
qenaliman semangi
我在這個工作室,也是要承襲祖先,祂們的技術也好 知識也好,燕子就希望把這個部分再抓住一些,但是只能抓住一點點,沒辦法回溯到更古老,因為那個斷層的東西,就真的找不到了,就是就算你會了,然後我跟燕子在這個工作室,有辦法搭配她所學,然後再加上一些部落的工藝。)

(學員 陳書嫺:
sinanam ay
因為其實我個人啊,我對植物還滿喜愛的,所以以前我會特別去記住,某一些植物的名稱,我會很認真去記得,那植物染,我會覺得就是選擇它,是因為我覺得就是很天然的東西,然後在我們生活周遭都有,那你去用這個東西染布,它也不會造成我們的生態,有任何的危害,它也是一個環境保護的方式。)

(學員 李怡臻:
sinanam ay
我還滿喜歡跟土地連結啊,然後就是部落,跟這些植物的一些,老人家智慧這我還滿喜歡的。)

工作坊裡沒有冷氣,學員們揮汗學習也不覺得煩躁,採集回來的植物需要再處理、萃取汁液,才能將生命的顏色轉化到棉麻布上,給予新的定義。學員手上忙著洗、煮、綁、染各個程序,一邊還要注意老師叮囑的細節。

(我們其實就有點煮,萃取這個,植物的顏色喔,它其實有點像在煮中藥,有沒有印象 對啊,對於熬中藥這件事情,你第一就是要把它切碎,要弄碎 不然你不好煮出來。)

(藝術家 陳淑燕:
qenaliman semangi
但是很有意思是我覺得,在做植物染有點,類似我們再拉回來跟植物的關係,平常我們對植物的感覺都是,庭園造景還是路樹啦,還是院子裡面種的幾棵植物,事實上對植物的認識,其實還是滿少的,那個感受跟理解還是滿少的,所以植物本身它,這麼綠的葉子,你可以去擠出黃,很鮮豔的黃色,真的喔 可以到這樣,可是,可是我們看的都綠的葉子,你要褪出綠色其實很難,然後這就是,它真正,植物界的本質,真正的裡面內在是什麼,不是外在看到的樣子。)

福木經過火快煮、小火慢燉,在後再加上小蘇打,讓顏色溶出。空氣中,帶著淡淡鹼味植物香氣,聞起來很清新。墨綠的葉子,最後呈現出黃色的汁液,甚是神奇。但這還沒有結束,透過不同的媒染,染布又有了魔術般的變化。

(清爽的黃會變成濃郁的黃,鹼(台語)的味道。)

(藝術家 陳淑燕:
qenaliman semangi
布把它捲在水管上,把它推擠,然後它得皺紋就會一條一條的,所以它染到外面而已,裡面染不到,所以就會變成有一條一條的紋路這樣子,這樣也算是紮染的一種,紮染也包括你去綁東西捆東西啊,對 大概是像這樣,綁住的感覺就。)

(學員 陳雅嫻:
sinanam ay
像老師那個用綁的,綁的技法不一樣,染出來的花樣,你沒有辦法先預測到,就覺得那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

不管你是多麼用盡心機綑綁設計花樣,還是只是暢快隨意的無為堆疊,染布成果總在預想之外,給你更多的驚喜,每幅都是獨一無二的精彩。

學員將染好的布掛晒,海邊晒布風情

(光織屋助教 陳韻儀:
panmu ay
我們在教學員的時候會,我們過去累積的經驗,來跟他們說,怎麼樣處理這個素材,到一個完美,,好使用的狀態,但是他們可能會想一些就是,我怎麼樣快速的,讓它變成我要的,要我可以用的東西,或者是有沒有其他更多的,甚至有些有,些破壞性的處理方式,就是只想要去探索,那個可能這樣子,在破壞了之後,跟那樣子工整的材料,有什麼不一樣,我覺得這個是,因為來的學員形形色色的,所以會在這上面帶給我,滿多有趣的,這次學員的染布成品,畫面+照片(我有一些照片)穿插。)

神奇的植物染,不只可以染在布上,還可以染在植物本身,讓生命和生命之間,創造出更多的火花。

(學員 沈素貞:
sinanam ay
來這裡真的很棒,我沒有想要帶什麼東西回去,可是我帶了真的很漂亮,很美麗的回憶,跟很漂亮作品,特別是那個我們的藍染,我看到前面那片海,我就會想到我的藍染。)

(學員 王莎莉:
sinanam ay
我覺得就不經意的驚喜,因為這一幅,我覺得就是很像新社稻田,就是稻穗,然後呢天空 有海,這一幅我覺得像 梵谷,這一個,又有太陽 草地,就非常的開心。)

(學員 葉美英:
sinanam ay
反正這次就是有很多的驚喜跟意外,然後我這次,還有用那個樹皮布做了版畫,然後做好了版畫以後呢,然後再把它做成一個背包,每件作品都非常喜歡,所以很希望就是有更多的朋友來,參與這樣的課程,來接觸藝術,你會意想不到藝術可以帶給你的快樂。)

(學員 劉韋伶:
sinanam ay
我非常的滿意,因為我覺得它出來的那個效果,比我想像的還要好,透明的那種感覺,讓我覺得,哇我敲了這麼久,終於有那種樹皮薄薄的感覺,可是我覺得那一段應該是,最有收穫最有成就感的。)

美麗的作品,不只帶給學員外在的滿足和體驗,其實每一個材料在處理的過程中,也再告訴我們人生的道理。

(藝術家 陳淑燕:
qenaliman semangi
然後,那還有在處理材料的時候啊,我是覺得尤其是在捶打樹皮,那我這個是個人的體驗啊,因為我們通常覺得,我們有什麼東西一直打它,捶打它,好像會變硬會比較扎實這樣子,捶打樹皮的過程,它反而是一個一直被疏鬆展開,鬆軟它的一個過程,然後,所以再打一直打一直打的感覺,那個樹皮很像是一個肉身,這個肉身,就很那個生命,那個生命裡會投射好像是我們自己,一直被環境的這個錘鍊啊,千錘百鍊,所以這裡面就有一個,好像人生的感受跟體驗啊,我們其實被環境的影響跟錘鍊,其實有一點是讓你的身段變軟,或者說,讓你更有彈性跟孔隙,與人交流這樣子。)

藝術、生活、部落、文化、課程多面向的結合,其實也是藝術家和新社部落工藝師,希望把傳統手藝傳下去的手法。

(新社部落工藝師 杜瓦克·都耀 噶瑪蘭族:
qenaliman semangi
在我跟燕子就,很早以前就開始,對這件事情開始著手,希望能夠真的保留一些有關一些,噶瑪蘭的一些工藝,把它傳承下來這樣子,最主要還是我們兩個人目前就是一直,一直在創作啦,那也一直在做這件事情就是,很多過去的東西,它並不是,像我現在做的手工藝這樣子,他們以前的東西都是器皿,生活用品,那到我們的,到我們這一代,因為那樣的傳統的東西已經被淘汰了,所以我們覺得就像剛講的就是,這些的技能跟技藝很可惜,那我們就用創作的模式保存,這是我們用這個,這些作品,把保存我們老人家們的手藝,或是一些技能這樣子。)

(新社部落工藝師 杜瓦克·都耀 Kavalan:
qenaliman semangi
有關我們這些傳統的工藝,現在的小孩子並沒有,目前沒有碰到這樣的小孩子,來學習這些手工藝,那老人家這些智慧也好,工藝也好 手藝也好,他們的知識也好,就這樣子沒落掉,那我希望有新的小孩子,或是有心學習的孩子,能夠來找我,或者是來到部落,去尋找老人家們,一定都還在,對有這樣的老人的話趕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