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0
記者
達少/何宗熹 桃園復興

卡維蘭部落居高臨下 如同仙境國度

位於桃園縣復興鄉屬後山的部落Qwilan(高義部落),Qwilan部落分為下、中、上3個聚落;下高義即位在北橫公路旁,中高義與上高義則高出近千公尺的高海拔。

(卡維蘭部落耆老
Temu‧Muri  Atayal

我們的祖先不是直接來到這裡,他們先到Utawnokan(今三光一帶)人數慢慢眾多之後,就再遷移尋找其他的地方生活。至於Qwilan這個地名為什麼稱做Qwilan,最早來到這個地方居住的人他叫做Qawil,後來族人稱此地叫做Qwilan,最早來到這個地方的族人就是Qawil。有很多族人,不是只有他們來這裡,後來又有一些族人陸續來到這裡,比如我們家族的祖先從Utawnakan(今三光一帶)先到Suru(今下蘇樂),原來那裡叫做Takasan,到那裡居住以後,聽我祖先說,他們看到對岸山頭這一帶感覺很喜歡,那時這裡已經先有人居住了,就是我們說的Qawil家族,不過我祖先還是來了這裡,原來那個地方(Suru)就留給了後來住在那裡Suru的族人了。那時候是很久以前的事,日本還沒來。以後日本來了,他們(Suru)才有了水田,我的祖先來到了這裡以後,這裡也來了很多的家族,人口愈來愈多,來自不同的家族。 另外正對岸也有一個部落Takasan,就是屬我們這裡的范家的家族,他們原來是居住在那邊,那裡也有水田,原來也有很多人住(有水田表示已經是日本時代?),是的!日本已在台灣,那個部落很多人,後來地方不夠用了,有的前移到宜蘭,有少數遷到烏來鄉是這樣的情形。)

屬高山民族的泰雅族居住的環境許多是在高山峻嶺,Qwilan部落就好像是居高臨下的仙境國度。不過繞到山後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昔日的水田耕地映在眼前,難怪祖先選擇這地方落腳。

(卡維蘭部落耆老
Temu‧Muri
泰雅族

開始來到這裡的祖先事先在Kulu那個地方(溪流那一帶)就在溪流邊(那個地名是)Kulu(凹狀之意)另外還有是Slayan(豆生長之地)的地方在上面一點的地方。(這些水田是日本時代做的)日本來了以後這地方都開闢了水田離水源比較近。我父親的家就在這上方,後來做成水田,我是在那邊出生的,我在那裡出生民國30年。日本來了以後教族人做水田,地勢比較平緩的就做成水田,(這裡有水田嗎?)有後面比較多,這一帶原來也是水田,我父親的就在這一帶,過去一點是我伯伯的,這一片地是我父親所耕作的地。後來生活改變,慢慢變成為部落住家,為什麼大家都跑來這裡住呢,是因為躲颱風,這地方稍微可以躲颱風,所以大家都來這裡蓋房子,另外是這裡離水源比較近。)

後山各部落公路還沒通的時候,下山買東西就得花一整天的時間。

(卡維蘭部落耆老
Temu‧Muri
泰雅族

只有去探親才下山,沒有什麼重要事情是不會下山,因為都是用走的路很遠。或者是出去買鹽巴,就只有這些,沒有鹽巴就必須要下山。走路來回必須要很早,天還沒亮拿著燈出發,走到比亞外或洞口才天亮,再繼續走到角板山買鹽巴,買完再回頭(回到這裡)已經是晚上了(一整天的時間)。)

是天災或是人為破壞,也讓我們的環境改變了。

(卡維蘭部落耆老
Temu‧Muri 
泰雅族

我所知道河流生態的改變,葛樂禮颱風影響河流最大,更早以前我們還沒有橡皮漁叉或是潛水鏡的時候,我們用的是簡單的手漁叉,到河裡叉魚一下子,在那個時候魚非常多,只花一點點的時間就可以射很多魚,甚至1小時就能射到很多魚那是在以前。)

環境的改變,生活經濟產業的依靠,也隨著時間不斷的改變。不過耆老說,從事種植果樹產業必須要用心,花下資本才有好成果,並不使每一個族人可以做到的。

(卡維蘭部落耆老
Temu‧Muri
泰雅族

自從我們種了香菇,生活上比較好,孩子讀書有了一些費用,之後我們這部落還是慢了一些,巴陵很早種了水梨,他從開始就已經賺了一些錢,我們才開始要種水梨。後來他們又開始又種水蜜桃,我們還不知道,我們總是跟在他們後面,所以我們慢了很多。我們以果樹為主要產業,水梨的部分沒有賺錢,我們開始種水蜜桃的時候,他們(巴陵)大概已經種了10年,足足有10年吧!他們已經賺了很多錢了,我們才要開始種,從那時候我們的生活確實改進很多。)

高義國小校長在這裡已經有12年,對山區教育的特性有深入的了解。造就了許多資優生,有許多從這裡畢業的學生打下了好基礎,後來讀高中考上好的學校,例如:桃園的武陵高中護專等等。

(高義國小校長
王連進
大家來這邊一年兩年就都跑掉了,他(們)對這地方的特性,這邊小朋友的特性,他都不了解,他怎麼有效可以去栽培這邊的小朋友,要有效扭轉復興鄉的教育弱勢,你就要投入很長的時間,針對這地方的特性,給予有效的策略跟手段。高義國小的小朋友,今天就是因為這樣,所以各方面的表現都可圈可點,真的很棒!我們學生還有拿到總統教育獎的!總統教育獎。)

高義村Qwilan部落是一個最具有自己特色的部落,沿路的意象圖騰、部落中的瞭望台、教會建築,在在凸顯出部落特色。位在高山頂與四周群山相互輝映,有如世外桃源,幾百年前原來居住在山下Temu的祖先,每天嚮往著對面的高山(Qwilan),終於遷了過來,留給後代美麗的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