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灣文學獎,8月29日舉辦頒獎典禮,頒發劇本、台語、客語、原住民華語文學4種創作獎項,其中不乏優秀原住民作家,獲得殊榮。有傳達找尋母體文化的小說《Puniq Utux》,也有記錄文化傳承的新詩《有光的地方》,以及探討同志議題的散文《家的流速,回家或離家的沒語季》。
(台灣文學獎小說類得獎者 Walice Temu Atayal
Mangal patas sngqrasan 小說
Walice Temu Atayal
主要就是一個小故事,尋找父親,這個很像我們現在原住民的一個處境,就是我們要尋找什麼?是尋找自己?還是尋找別人?或者是尋找什麼?我覺得是尋找自己的文化。)
(台灣文學獎新詩類得獎者 Pering Nokan Seediq
Mangal patas sngqrasan bgurah natas
Pering Nokan Seediq
他們已經60幾歲了,我的學長,那些學生60幾歲,他們是跟著80幾歲90幾歲的老人去學習,我就突然覺得就算他們到了60幾歲,他們在那個時刻也很像是小孩子一樣,在向耆老學習,然後我就把這一學期看到的感觸寫下來。)
(台灣文學獎散文類得獎者 Apyang Truku
Mangal patas sngqrasan bgurah natas散文
Apyang Truku
好像接觸到的原住民文學在書寫,部落同志身分的比較少,可是另外一方面,我本來就是同志,所以要我去寫比較深刻,或是近期發生一些有情感濃烈的事情,就很自然去寫這些事。)
台灣文學館長表示,文學創作中三大文體、新詩、散文、小說,過去台灣文學獎都是輪流來舉辦競賽,今年同步多元語群、多種文類一起舉行,讓作家在熟悉的文體上,有更好的發揮。
(台灣文學館長 蘇碩斌:
Bukung qmquring matas Taywang
蘇碩斌
每一個母語的文學都有3個獎項,就是主流的,小說、散文跟新詩,我們一起來讓它可以在同一年度來競逐,那這樣創作者就不會說等到3年,才把自己的專長的文類可以拿來投稿。)
台灣文學館長強調,推廣母語是社會共識,因此台灣文學獎,也邀請不同母語學者及創作者擔任評審,希望有更多人投入文學創作,提升劇本跟各母語文學作品的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