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6
記者
Ruyuku

香蕉絲編霓裳 阿嬤巧手傳文化

台灣素來有香蕉王國的美稱,所生產的香蕉不僅又香又甜,更曾為台灣在經濟上貢獻良多。香蕉不僅營養價值高,更有讓人驚豔的地方;過去由於生活艱困,我們的族人,運用香蕉採絲做成衣服、帽子來擋風遮雨。但是隨著生活環境變好,香蕉絲工藝也漸漸被人所遺忘。然而這項台灣唯一僅存的工藝技術,卻透過幾位年齡超過90歲的阿嬤,善用他們的巧手,讓這項隨時都將失傳的工藝技術得以保留。在花蓮新社的「香蕉絲工坊」就是他們努力經營的成果。今天節目我們就帶您一起來關心這項「阿嬤的手工藝」是如何的保存並且注入新的生命。

位在花蓮縣豐濱鄉的新社部落,是噶瑪蘭族人居住的地方。沿著台11線依山傍海,風景秀麗。歷代族人在這裡開墾耕種,其中種植香蕉取絲織布,不僅是噶瑪蘭祖先獨特的智慧,同時也反應了過去環境的艱苦。

(新社香蕉絲工坊
sangian tu qeRiw na benina
潘烏吉(Kibing ipay)  Kavalan

我從小時候,14歲就開始做,10幾歲就開始了,(那妳現在幾歲?)嗯93歲,(喔妳做80年了,喔妳好厲害喔。)沒辦法小時候窮,(妳為什麼會做這個?)我們小時候沒有衣服,日本時代,沒有衣服,我阿嬤就做這個,來做衣服,我們就穿這種做的衣服。)

已經93歲的潘烏吉阿嬤,將香蕉絲一條一條的接起來,熟稔的動作,讓我們嘆為觀止。烏吉阿嬤滄桑的雙手,講述著一個時代的故事,與對傳統技藝堅持的信念。

(新社香蕉絲工坊
潘烏吉(Kibing ipay)  Kavalan
(這個會保暖嗎?)不會暖啦,如果夏天會涼啦,冬天就會冷,一定要有內衣才會暖,(這個不會暖啦。) 不會,隨便穿穿,以前是沒有衣服穿,(以前生活比較辛苦。)(這技術是妳的媽媽教妳的嗎?) 我的阿嬤,(阿嬤喔,阿嬤妳現在也是阿嬤。)哈哈,小姐啦。(小姐對對對妳是小姐。))

香蕉採絲織布,是世界罕見工藝,在台灣也只有花蓮新社部落努力在保存這項珍貴文化,讓曾經消失的技藝,再次呈現美麗風采。

(新社香蕉絲工坊
嚴玉英(zakung)  Kavalan
(做這個是不是要很有耐心?)對啊,我們這個都用手工的,沒有用機器的,在拿那個香蕉皮在刮的時候,才很辛苦,6月天氣正好,6月那時候拿,拿到7、8月就沒拿了,像現在都會下雨,晒不乾,晒不乾就會像阿嬤的手黑黑的,洗也洗不掉,染也染不過,(會生斑就對了?)對啊,現這個6月7月拿的,都很漂亮,晒2天就乾了,冬天沒有拿 都夏天拿的。)

純手工的香蕉絲工藝,要從香蕉的種植開始,工序繁複。採絲過程更為辛苦,要把握6到8月天氣最好的夏天,這時的太陽會發揮最大的威力,把香蕉絲晒得透乾,耐放又不怕發霉。 

(新社香蕉絲工坊
嚴玉英(zakung)  Kavalan 
6月初就開始做了,每天都要拿,(所以妳們6月會比較忙喔?)6月都每天拿,差不多7點,或者6點多就開始做了,做到11點,11點太陽就很熱了,沒辦法做了,休息,每天這樣子做,我們這裡面有8個,8個都要幫忙做。)

(新社香蕉絲工坊
嚴玉英(Aying)  Kevalan
我們在吃的那個芭蕉,芭蕉樹的樣子青青的,這種香蕉樹是紅紅的,還沒長肉的,還沒長肉的才可以,(妳是說還沒有長過香蕉的才可以嗎?) 如果長過香蕉的,很脆,很容易斷啊,而且要沒有下肥料,(喔真的喔。)種下去只能整理除草這樣,啊ㄒ沒有下肥料就對了,(為什麼不能下肥料?)下肥料很脆啊,很容易斷啊,(質地會斷掉?) 像我們現在在分線時,拉拉拉就會斷掉了,這個都沒有下肥料啦,這個都只有除草而已。)

不灑農藥、不施肥,對環境及土地完全友善,香蕉絲工藝,是一項完全符合環保概念的工藝技術,噶瑪蘭族祖先的智慧,留存在平日生活中。 

(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學生 陳柏祥
pataqsian
噶瑪蘭,就是應該說,全世界很少很少,織布會用到,這麼特別的一個纖維,就是用香蕉,對,就是香蕉,我覺得它脾氣很壞,它很容易斷,所以你織的時候,要很有耐心,後來我開始,用香蕉絲織的時候,就是很生氣 一個晚上我可能織不了1公分,可是我一直在接線,因為線會斷所以要一直接,然後那時候阿姨都會笑,哈哈哈趕快接,然後我就會很生氣啊,然後可是再到後來就是,好我就接 對就是慢慢的理解,這項特別的纖維。)

柏祥和儀諠是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的學生,2年前因為研習文化資產維護的機會,來到「新社香蕉絲工坊」學習,看到這裡手藝精湛的阿嬤,讓他們對這項文化的保存升起了更深的使命感。

(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學生 陳儀諠
pataqsian
那像我們,我們自己是讀,文化資產維護系的,那我們就是,平常都是比較是屬於讀文獻上面啊,或是田,就是去做田調這樣,那就是,因為實習這個機會,那我們可以,就是更深入的,去學習這個工藝的每一個細節。)

(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學生 陳柏祥
pataqsian
其實阿嬤不只手巧,就是像年紀最大的烏吉阿嬤,我在2年前,我們有看過她在織布,那她其實視力一直都不是很好,所以我也很好奇她到底,她真的看不太到,也沒有辦法看得很清楚,可是她織的布很漂亮。)

(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學生 陳柏祥
pataqsian
我們老師說,她們是用身體在織布,用手,用心,有時候不是只是用看的而已,你要,就是她們已經把織布這件事情,做得很自然了,就是人家說的,熟能生巧吧。)

(pataqsian 陳儀諠
sangian tu qeRiw na benina 嚴玉英(Aying)  Kevalan
阿嬤說什麼?阿嬤妳說什麼?阿嬤說什麼?阿嬤說要給它分大洞一點,妳的手比較好穿進去這樣啦,阿嬤在講啦,好,我們的國寶,我們的國寶老師在講,好,嗯哈,好阿嬤,她說要大洞一點。)

(pataqsian   bai
夾在膝蓋,兩個手給它剝開來,慢慢的給它拉上來,這樣,拉上來,拉好 一條掉了,這邊的那個,那一條是這邊的,這邊我看一下,對不對,不是不是,是啦,是是是,哈哈哈,好阿嬷阿嬤,有沒有,有,抓好。)

將這些來學習的孩子當作自己孫子看待,手把手的教授工藝,開心的互動,他們教的不僅是本事,其中更有一股暖暖溫情,滋潤彼此內心。

(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學生 陳儀諠
pataqsian
這個工藝它其實是,整個非常繁複,然後加上這邊可能就是,年輕人口外流比較多然後就是,我覺得我們來這裡,這裡學習,就是,就傳承了,雖然我們不是,當地的族人,可是就是,傳承了他們的那個,那個,祖先留下來的智慧。)

(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學生 陳柏祥
pataqsian
在這裡學,那2個月實習的期間,我們真的覺得,學得很開心,對,所以我們之後,有時間就有陸續回來。)

(陳柏祥同學
一種回去找爺爺奶奶啊,阿公阿嬤那種感覺。)

(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學生系 陳儀諠
pataqsian
其實我覺得香蕉絲它,就是是真的是,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的一個很天然的工藝這樣,然後就是我們,我們來學就是一個,幫忙傳承的一個機會,那就是自己也會很希望說,當地的小朋友啊,就是他們也能夠一起來,就是學習這樣。)

(新社香蕉絲工坊
嚴玉英(Aying)  Kevalan
阿嬤說從小做到現在,心裡也有想說要,推動後面的要做,現在那個學校小朋友,有人在教,他們每個禮拜星期三都有來這邊,那個玉妃老師帶來的,也要傳下去,不能說沒有。)

新社國小的小朋友是香蕉絲工藝的接續者,每個禮拜三就是他們來工坊拜師學藝的日子。

(新社國小主任 王正雄
cuzen
在部落裡頭,這些阿嬤也都是很珍貴的文化財,每一個,其實她們都有很多的技藝在身上,比如說編織、織布、木雕,其他還有好多東西,所以我就覺得,這是很珍貴的文化財,應該是應該去,去處理成學校可以,讓小孩子學習的這些課程。)

由林玉妃老師帶隊,小朋友從認識香蕉開始,工坊的阿嬤一點一滴的教他們刮絲、晾晒、分線、捻線、繞線、整經到編織,在教導的過程中,彷彿重新找回在血脈中那深厚的技藝傳承。

(新社國小老師  patudan 林玉妃  Kavalan
在這學期的文化課程編排裡面,我們就讓小朋友,去香蕉絲工坊,做一系列的工作,然後因為我覺得,像編織這種東西啊,如果只是去看看它一下,然後或是說操作一下下這樣子,去點閱式的方式,我覺得效果其實是沒有很好,然後這樣他們,每個禮拜三的下午,花3個小時的時間,在那裡跟老人家一起學習。)

(新社國小老師 patudan 林玉妃  Kavalan
我們工坊裡面有3位長輩,然後他們其實都平常也都是沒有機會跟小朋友,他們一起做接觸這樣子,那在這個部分呢,在每個禮拜三的時候,他們其實是可以聊聊他們,就是在工作的過程當中,可以聊聊他們的生命故事,然後可以聊聊他們以前的發生的一些趣事這樣,然後小朋友也可以從裡面學到一些族語,就是聽更多的族語,然後也可以知道以前部落的一些故事。)

脫離了教室的束縛,小朋友來到工坊學習,嘰嘰喳喳的像一群雀躍的小鳥一樣。3個小時裡,有小朋友的吵鬧聲陪伴,阿嬤們臉上的笑容多了許多。這麼多的孫子圍繞著學手藝,讓烏吉阿嬷好像回到小時候,她的阿嬷教她這項手藝時的情景一樣。

年紀已經80歲的玉英阿嬤,67歲時才開始學習這項技藝,剛學的時候手忙腳亂,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新社香蕉絲工坊
嚴玉英(Aying) Kavalan
老師說要通過才可以,那個地上機很累,要整經那麼長,過來過來。)

(zakung玉英阿嬤
很困難,問我們的老師,我不會在那邊哭,老師救命喔,我不會做,我們的老師還在這邊,我真的哭了 不是假的。)

(zakung玉英阿嬤
桌上機比較好做,坐在椅子上,現在年輕人不學那個地機了,很苦很累,如果一條斷掉,要一直找找,一定要找到,不能接到別的地方,織也織不起來了啦 打結了。)

香蕉絲工藝曾斷層了約100、200年的時間,直到2002年噶瑪蘭族恢復族名後,才由噶瑪蘭族發展協會再次推廣。

(新社香蕉絲工坊潘靜英經理 kemuwan ay 潘靜英(ipay)  Kavalan
我們工坊目前有8個,有8個,其中3個就是阿嬤她們,大概就80歲以上,最年長就是90歲那個阿嬤,她們都會在工坊就是,幫我們處理線材的部分,因為我們還可以織布,像阿嬤她們沒辦法織布,因為眼睛的關係,再來體力,因為織布也要有,也要體力。)

(新社香蕉絲工坊
嚴玉英(zakung)  Kavalan
我們的老師有5個,過世2個,現在還有3個,還有3個,一個96歲了,在花蓮 一個80多在新社,還又一個最健康的,在這邊。)

(zakung玉英阿嬤
現在還有2個在家休養,只有這個潘烏吉,最健康的,天天來跟我們這邊做。)

(新社香蕉絲工坊潘靜英經理
kemuwan ay 潘靜英(ipay)  Kevalan
像我們香蕉絲的話,我覺得它的質感是滿....滿漂亮的,質感很漂亮,但是當然現代啦,要跟現在的一個織品呢,要銜接,就是要,要搭配,所以呢我們有設計一些,比較有染色的部分,我們的染色比較簡單就是藍色,然後黑色跟咖啡紅,目前都用這一些會比較,就是可以搭配我們這個香蕉絲這個顏色,這個植物的顏色來 來呈現它的一個圖騰。)

(新社香蕉絲工坊潘靜英經理ipay
香蕉絲呢,你絕對不可以用化學,它一用化學的話,因為它有化學的一個顏料,它會台灣話講,會腐去,對,會腐蝕它,所以你一定要跟它一樣,就是很天然,很天然的一個染料才可以。)

隨著時代的改變,香蕉絲工藝的推廣也注入新的生命,不再侷限編織衣服,像帽子、手機袋、皮包等,既實用又環保,不僅無毒無害,最重要的是每一個工藝品,都有他們滿滿的情意。

(新社香蕉絲工坊
嚴玉英(zakung)  Kevalan
你要學這個要有信心,耐心才可以,如果沒有,你做一做,半途了,你就學不起來,就不做了,要有耐心信心,我一定要學到這樣。)

觸摸著香蕉絲長達80年的烏吉阿嬤,對香蕉絲工藝有著濃厚的情感,她說這是項神聖的工藝,想要學習的人要帶著一顆虔敬的心,並要有信心與耐心。

(新社香蕉絲工坊
嚴玉英(zakung)  Kevalan
很好啊,阿嬤給妳回答說很好啦,還要玩啦,好好玩喔 哈哈哈。)

一邊接受採訪,一邊仍然認真的搓捻著絲線,歲月在烏吉阿嬤。臉上刻下了痕跡,卻不曾帶走她絲毫純真的心,這位老人家仍然盼望著這傳承自她阿嬤的手工藝,能藉著她的手傳承下去。如果有機會前往花蓮新社,可以造訪香蕉絲工坊,了解噶瑪蘭的工藝文化,會發現不少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