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9
記者
ljavaus (楊高潔)/Uliw(李承遠) 台北市

國內適婚年齡延後 七年級生未婚比例逾四成

在過去,許多人把結婚視為人生必經之事,一到適婚年齡,就急著幫自己找尋另一半。但隨著社會型態改變,現在越來越多的剩男剩女,就因為許多因素,選擇晚婚甚至不婚。從內政部109年人口統計資料來看,97年到109年間,台灣男女適婚年齡從原本的32歲和29歲,提高到34及32歲,而在未婚人口上, 介於適婚年齡的七年級生,未婚比例也到達了45%,快接近一半。 顯示出青年人面對婚姻,仍有許多顧慮。

(未婚者 Dongi Siwyin 阿美族:
因為我現在這個年紀介於,就是(年紀)再上去就屬於高齡,就是人家說的高齡產婦,就是比較著急,就是心裡面如果以後未來想要有小朋友的話,其實心裡面是會著急的,可以現在又以現實的考量,覺得經濟上面覺得,想到結婚或是你要去進入一個家庭來說其實是,還是覺得(經濟狀況)不夠,是會覺得有壓力的。)

除了擔心經濟狀況不夠穩定,也有人認為,結婚不過只是在一張紙上簽名,對於兩人的關係並不會有過多的提升。

(未婚者  Panay 阿美族:
我沒有想要結婚,(跟另一半)我們是可以一起共同努力,一起共同成長,去走我們(的)未來,那至於有沒有結婚,其實我們覺得說,那一張紙不代表說,一定是我們兩個人的結合。)

然而對於原住民族來說,結婚要顧慮的事情,可不僅僅如此而已,每個族群都有著不同的禮俗規範要去遵守。因此原住民不管是跟非原民結婚,或是跟不同族群結婚,都有許多地方需要磨合。

(未婚者 Dongi Siwyin 阿美族:
其實身邊朋友就是有有一些(原漢結婚),就是現在是如果是年輕人,就還好一點點,但可能有一些是,比如像,有些可能說要殺豬,然後到底豬要(殺)幾頭,然後會有一些是說,對方(非原住民)會覺得說,一般台灣的話,習俗可能就是那種餅、禮(品),可是他有些不能理解說,我為什麼要殺這麼多(豬)。)

結婚有時候並不只是單單兩個人的事,更像是兩個家庭的結合,當中衍生出的複雜因素,往往也是讓越來越多年輕人晚婚或不婚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