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下,災難四起!熱浪高溫、森林大火、極端暴雨席捲全球,而在台灣也不例外。
像是今年"八六豪雨事件"短短8天,桃源區劇烈降雨,已超過高雄市一整年的平均雨量,也讓南橫公路勤和到復興段,4年前好不容易通車的明霸克露橋,一夕之間,毀於一旦。
(屏科大水保系教授 陳天健:
現場施工的人員,他其實是很不容易的,尤其面臨到未來的話,還是會有強烈的,午後雷陣雨的問題,它就會產生大量的泥流,剛好也許你已經,剛做了溝啊或者水路的時候,可能又馬上被破壞掉了)
(交大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 單信瑜:
以現在氣候變遷趨勢來看,像這種極端降雨只會越來越多,過去大家都有一個想法,這些大的災害過去之後,大自然就會慢慢地恢復,可是從這幾年現象看起來,好像不是這樣,下一次很快地就來,而且比上次災害更大)
如今大地不夠時間休養生息,下一波天災巨浪又緊跟在後,台灣山區的公共工程建設,又該如何因應? 學者點出,過去在山區建設道路,存在不少潛在危險因子,必須針對地質、地形和水文等條件多方評估,才能進行道路選線,判斷橋墩坐落位置,但在極端氣候強度倍增下,過往的工程經驗,難以因應現今災變情勢。
(交大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 單信瑜:
這些年碰到的問題是,我本身的設計條件一直在改變,這一次災害來的是它的水量大小,遠遠超過我的預期,就部落本身安全性來講,我覺得必須要一併去考量,那這個部分真的需要,更多的研究工作,跟一些更能夠配合著,氣候變遷趨勢的預測,我想比較有機會成功)
近幾年來,一次次自然界無情反撲,為人類社會敲響警鐘! 然而究竟這場人與自然間的拔河,該如何進退,才能彼此共存? 這是台灣甚至全球必須即刻面對的重要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