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藝發展成現代藝術,如何再將藝術帶進生活呢?新社部落的藝術家,成功將傳統帶到藝術再提升到實用價值,讓人人都可以在生活中認識噶瑪蘭的文化。藝術家陳淑燕和杜瓦克,將噶瑪蘭sangku製作成燈具、躺椅、沙發,讓sangku成為等候家人溫度。
像是美麗的少女跳舞,舞伴就是自己的影子,透過光影優美的交織,那是一首動人的雙人舞曲。傳統的噶瑪蘭sangku(漁筌),搖身轉變成溫暖家的燈具,精緻創意的作品呈現,靠得就是他杜瓦克‧都耀。
(工藝創作師 杜瓦克‧都耀 噶瑪蘭族:
qenaliman pasangian tuwak tuyaw Kavalan
剛回來的時候 ,看到燕子在部落做這些噶瑪蘭傳統工藝,當時我很好奇,部落已經很少人在做這些漁筌 ,於是跟她討論 ,以前也看過長輩做這些工藝,我還記在腦海裡
自己覺得不如去做,至少還有人傳承,以前老人家做的魚筌,所以決定做下去。)
(藝術家 陳淑燕:
qenaliman pasangian
因為杜瓦克其實之前是在光復,,然後他自己有在做,那個弓箭,對竹子跟木頭也有一些經驗,但是我們這種魚筌的做法,他當然應該沒有之前的經驗,當然 要怎麼做,所以跟這些老人家就可以一起學習。)
2008年開始,杜瓦克加入了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從來沒有接觸sangku(漁筌)製作的杜瓦克,因為藝術家陳淑燕的創作,開始他和sangku(漁筌)的情緣。要和sangku(漁筌)培養感情,要從最初的相識開始。
(藝術家 陳淑燕:
qenaliman pasangian
刺竹跟烏葉竹,它們是叢生的竹子,叢生更能抵禦東北季風,所以它們才會長得好,它們才會更有力量,長出更好的竹子,另外是它們竹節的纖維,非常的結實跟厚實,桂竹的竹節,會比較短一點、比較薄,它很容易一剖它就裂到很多節了,竹子要很慎選,你的竹絲要很直,你不能竹子長得有點歪掉。)
(工藝創作師 杜瓦克‧都耀 噶瑪蘭族:
qenaliman pasangian
冬天到春天,我們可以保存(竹子)1個多月到2個月,那如果是夏天的話,1個月都不行 20天就要處理完畢,因為它脫水之後很快乾,我們在剖的時候很難處理,更硬 非常硬撥不開,(沒有水分)完全沒有水分。)
(藝術家 陳淑燕:
qenaliman pasangian
就是它很硬也會比較密實,削也不好削,本來有水分它就是鬆鬆的,你就很好削,但那沒有水分了,它就是靠近了。)
(工藝創作師 杜瓦克‧都耀 噶瑪蘭族
qenaliman pasangian
你一剖下去刀子也不好拉,刀會跑掉。(陳淑燕:自然材料都有時間性,我們去採了之後,就要跟著它跑了,不是我想做就做,而是跟著材料的時間,我要被它帶著走。))
藝術創作過程中,從選材就很講就。為何噶瑪蘭這麼多竹編藝術,這對創作好手,卻獨獨鍾情sangku(漁筌),他們看上的,就是sangku(漁筌)一體成型單純的部分。
(藝術家 陳淑燕:
qenaliman pasangian
我們那個捕魚的漁具,我們叫sangku,它是一整隻竹子,一體成型做起來的,跟阿美族他們是一支一支做起來的不一樣,那我當初聽到的時候,我覺得一般人聽到的時候,不會覺得它有什麼特別,我自己覺得特別是,我很喜歡單純的東西,我一直在找一個聯結點就是,我們一直做這麼多的文化的,這些精緻的文明啊,最終還是來自大自然,我自己也很喜歡跟自然有一個更深的連結部分,所以這些創作,我們的造型,我都會保留這麼原始的,就是純粹的樣式,然後再去做變化,所以我們用sangku去做,我們就會看到很單純,就是用竹管去做然後再去做變化這件事情。)
有了想法,就要開始動刀了。杜瓦克和陳淑燕擺脫傳統sangku(漁筌)從一頭剖開的做法,他們大膽的嘗試從中間下刀。但要將圓滾滾的竹子,從中間剖成對稱的竹片,陳淑燕說,杜瓦克好像在練氣功一樣。
(藝術家 陳淑燕:
qenaliman pasangian
那個作品叫森林系列,就好像竹子在呼吸一樣,就是那一個系列叫做森林系列,那時候跟杜瓦克討論,我們研究出來的新的刀法,它是從中間剖開,竹管好好的,從中間剖開,然後把它撐出來,它的中空這樣子。)
(藝術家 陳淑燕:
qenaliman pasangian
我們在研究這怎麼剖的過程,我就跟他說,他就好像在隔空在練氣功這樣子,我們這樣剖,其實是有一個很可以施力的部分,但是如果你這樣一個圓圓的,你這樣剖,你第一個就是會滑刀,不然就是會剖到對面去,你的力道要剛剛好,你要下去但是不能夠透過去,你要下一層,不能到第二層,他如果心裡有一點煩躁的時候,就會做不起來。)
(工藝創作師 杜瓦克‧都耀 噶瑪蘭族
qenaliman pasangian
你一剖下去刀子也不好拉,因為竹子他是圓的,你要剖成同等的剖片,其實一開始都是很困難的,就算你把等號(記號)做好了,但是那個刀一直沒有辦法。)
(工藝創作家 杜瓦克‧都耀 噶瑪蘭族
qenaliman pasangian
你一剖下去刀子也不好拉,其實這樣講啦,我大概採了100枝,只能做10枝,做完10枝還不見得10枝是完整的,因為你修好之後你要撐開它,它會斷掉,5、6枝,我剛開始的時候,100枝大概是5、6枝是完成品,剛開始的時候。)
(藝術家 陳淑燕:
qenaliman pasangian
我剛剛在講說,杜瓦克友沒有覺得最困難的合作,其實是剛開始要去突破這個部分的時候,因為這些技術是沒有人做過的,我自己想像沒有人,既然單邊可以剖,我從中間可不可以處理看看,其實這裡面都在研究材料的可能,技術的可能,還有他的技術可不可以做到,我們就要一起把這件事做到。)
克服了刀工杜瓦克也開始創作,但在執行過程中,卻又被竹子狠狠的教訓了一頓。直線條的竹子,內心其實很扭曲。
(工藝創作家 杜瓦克‧都耀 噶瑪蘭族:
qenaliman pasangian
你一剖下去刀子也不好拉,於是小燕就說,如果這樣做的話太傳統沒有變化,所以開始構想設計圖,她也希望我自己也設計畫畫,就開始畫了很多的造型,覺得設計的圖非常好看,如果按著這個圖像,可能很難做出來,我心裡是這麼想,做了許多的嘗試,很容易失敗壞的比較多,無論我們怎麼樣去剖開刨平竹片,總是失敗,因為要刨平很困難。)
(藝術家 陳淑燕:
杜瓦克其實畫了很多設計圖,他就畫了很多城堡啦,彎彎曲曲的造型,滿多都很像女孩子的身材的,滿像女孩子的身型的,有一個系列叫做窈窕淑女,就還真的窈窕淑女,然後就真的有這樣的造型,那窈窕淑女就像這樣,要有身材,中間小、屁股大這樣子,藤環就要大跟小然後再變大,我們剛開始第一次要做的時候,就想要說讓竹子,從這邊大然後縮小以後,讓它再撐開,結果他跟龍哥再那邊弄了老半天,竹子就是不聽話、不聽話,後來說,怎麼一直轉啊,它藤環整個都轉掉了,整個形狀都變掉了,後來我們就慢慢調、慢慢調說,旋轉其實是它自然的狀態,那一次我們的感覺,做到最後,那個旋出來的弧度不是很大,我們發現,這樣其實也滿好的,它其實會自己旋動喔。)
材料帶著藝術家一起創作,大自然的力量其實也很精彩。噶瑪蘭傳統的捕魚sangku(漁筌),現在搖身一變,成了居家的燈具。光影交織的空間,用溫度營造舒適。藝術不再是只能欣賞,還可以很實用,但他們的野心還不只於此,sangku(漁筌)華麗的再次變身更讓人驚豔。
(藝術家 陳淑燕:
qenaliman pasangian
這些都是我們,也是用我們竹子,sangku一體成型,竹節在這邊都沒有被切開,我們那時候在挑戰這麼彎,差不多90度的彎曲,然後要怎麼彎,(所以sangku真的很堅固),就是說它的內縮的力量會很大,它中間我用藤環再處理起來,承重力是非常夠的,那另外一個就是,沉睡的呼吸,這是很大枝的赤竹做的,較難是,它不是只有圓,而是螺旋狀,就是它這邊,竹子沒有被剖開,然後一整枝打開成扇,像扇子一樣的造型,裡面的力量都是用黃藤去撐住,(所以這樣的幅度跟這裡),都是同一枝,然後我用藤、用黃藤,讓它變成像6一樣,撐出來,所以它這一枝,到縫這邊就停住了,這邊其實是有縫可以進去的,所以就是像這樣一個螺旋的感覺,我就想試試看sangku可以變到這樣子,沉睡的呼吸照片,這件看起來這樣子,其實很大件,讓人可以這樣乘坐,所以他這樣凹凸,剛好可以讓人坐下來的位置。)
展示牆上,貼滿了手作坊的創作品和展覽文宣,從這邊的圖片上可以發現,除了竹子外、一切天然的素材,都是光織屋的展現靈感的來源。構樹纖維的創作,一樣美得讓人懷疑,堅硬的樹木如何成為雲彩一般的輕柔。(構樹作品圖片、構樹燈飾)閒不下來的創作夥伴,目前正在進行的世故宮南院的戶外棚架創作。
(藝術家 陳淑燕:
qenaliman pasangian
我現在正要畫一個,現在是有一個案子,是故宮南院,他們現在在,應該是戶外想要做一個,遮光 遮太陽的某一些亭子,然後是在要近去建築物的某一些步道上。因為他們現在遇到一些情況就是,因為是新的空間,步道很長要走到他們的建築物的地方,來的民眾會非常的熱,樹也不夠多,所以他們想用一些藝術的方式,讓人家休憩的小亭子,想用竹子編出一個茶棚,這邊就像可以喝茶可以聊天的地方。它其實是一個滿,很簡單又可以呈現一個氛圍的空間,然後下面這個地方再給它收起來,放在一個竹管,或者是放在一個容器裡面收住,就會拱出來了,其實它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原理,你把人吊上去都不會垮下來,它有這麼大的力量,編織其實會有ㄧ種力量,結構的力量,這很有趣。)
無論是大型的戶外實用性創作、與欣賞者直接互動的裝置藝術,或是將美學帶入生活的工藝家具,光織屋 - 巴特虹岸手作坊都堅持著最單純的想法,透過最純粹的材料,將噶瑪蘭最自然的傳統工藝發揚光大,帶進大家的生活,也介紹給更多人認識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