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原資中心總被期許為,大學生在學校裡的另一個家,但實際上,有原資中心總是被校方要求辦理"大眾化"的文化展演活動,讓原民學生坦言,好像只有辦活動、出表演,才會想到原住民。而透過剛才的報導,我們也看到不少懷抱理想的原資中心一線職員,努力在夾縫中,推展族群事務,但因各校不同的行政思維,讓原資中心難以拉進,跟學生的距離。
每到校慶,學校總會邀請原民社團展演歌舞文化,當作活動亮點,但對於推展族群主流化,讓校園歧視不再出現,原民學生認為,學校該做的,不應該只是如此。
(大學生 阿美族:
有時候我們辦一些活動,或者是老師要求我們出表演,但那些就只是為了,讓學校好看一點,有多元的文化去呈現,那我覺得這出發點,完全不是為著原住民學生著想)
消弭大社會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或許不該只是透過"唱歌跳舞",介紹原住民族文化。但對於不少都市原住民學生來說,接觸文化的第一步,就是透過參與和辦理社團活動,步步追尋自我身分跟族群認同,但也因為缺乏"引路人",而曾經徬徨無助。
(大學生 阿美族:
要辦什麼活動的時候,想要理解都市原住民,想要認識自己文化的那種心情,可是好像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因為我的活動,就是好玩類型為主,要怎麼就是去辦一個活動,讓大家認識自己的文化,要跟原資(中心)合作呢,但經費上又有問題,課外組老師說,你們的經費是分開的(然後不能合辦)
根據大學課指組業務規章,社團活動歸"課外活動指導組"管理,代表原民社團跟校內原資中心,分屬獨立單位,不為從屬關係,理想狀態應是相輔相成,但卻有學校碰到,過於壁壘分明的政策,導致原資中心跟原民社團,存在一道跨不過的門檻。
(台北市某科大原資中心專任助理 排灣族:
有一陣子我覺得,我自己跟社團都覺得,有一道那個無形的牆在...,就是我又不敢去干預他們)
這也成為部分原資中心專任助理,在推動族群事務上,力不從心的原因之一,甚至更因為,大學普遍過於僵化的行政思維,讓原本應該是學生在校的"第二個家",反而受限於過多流程,無法拉進與學生的距離。
(台北市某大學原資中心專任助理 布農族:
我覺得(任職原資中心)上半年,是完全沒有覺得這裡像一個家,對我來講家的定義就是,我今天如果來原資中心,我可以跟這些姊姊們聊天,跟她們講我最近發生的事情,但因為我們是在行政大樓裡面,我們的長官常常會覺得說,學生不應該來這裡吃飯聊天,如果他們真的想要跟我們聊聊,應該是要透過制式化的預約表單)
信任關係,需要時間建立,卻又因為原資中心專任助理,迫於各項現實因素,來去頻繁,也讓原資中心當初預期,應當長期陪伴學生的政策初衷,難以落實。因此該如何重整腳步,讓原資中心發揮,促進校園內族群友善的關鍵力量,並作為原民學生的第二個家? 這或許不只是原資中心專任助理的責任,而是學校、政府都該共同面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