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0
記者
Ciwas Yamai (蔣淮薇) / uliu (郭亞文) 台北市

媒體刊登原資中心報導掀討論 一線職員吐心聲

近日因為媒體刊登一篇,討論大專校院原資中心的組織結構困境,今天我們先透過原資中心的職員說法,來一起深度討論。

(台北市某大學原資中心專任助理 布農族:
在大學生涯對原住民身分這件事情,其實你會有 對自己有很多的疑問,如果在這段期間 我們(原資中心),可以給同學一些幫忙什麼的,我就覺得這是一件,滿有意義的事情)

原本對於原資中心專任助理一職,抱持高度期待,希望作為校園裡的搭橋者,推展多元族群文化觀點,並作為原民學生在校的另一個家,但實際從事這份工作,卻是各種業務接踵而來,讓人難以窒息。

(台北市某科大原資中心專任助理 排灣族:
學校比較在乎的是,拿到經費的數字,變成我們原住民學生(資源中心)成立的宗旨,應該是減緩原住民學生的休退學率,但我發現我做了很多,都是在經費啦核銷啦,我都覺得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做關懷原住民學生)

(台北市某大學原資中心專任助理 布農族:
比如說當我們想要做原住民身分認同,或者是微歧視或者是文化議題,那相對這些議題都會比較敏感,學校的立場就會覺得這個議題敏感,它沒有想要碰 怕會有後續的狀況)

對於族群敏感議題,校方多半避而不談,反而只讓原資中心辦理"大眾化"的原民手作體驗課程,但這些包裝過的文化活動,對於正處族群認同迷惘階段的原民大學生,或想要深入了解族群議題的非原民師生來說,能帶來多少實質幫助?

(台北市某大學原資中心專任助理 布農族:
我覺得事情會這麼難推動,就是原住民相關的事情,我覺得主要是因為,可能上級長官他不理解,他覺得我就是簽簽公文,但是因為我們就是小小的單位,你也不可能怎麼樣跟長官說,我覺得你這個想法不對(變成)它就只是學校,多出來一個行政單位)

由於原資中心設置之初,被賦予多項期待,根據原教法第25條,為了建立原民學生在校就學及生活的文化支持系統,並促進族群友善校園環境,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應鼓勵設置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並指定專責人員,但時至今日,組織、人事經費難以制度化,而是必須透過教育部的"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來申請,讓許多懷抱理想的族人,反而在臨時編組下,淪為血汗勞工。

(台北市某科大原資中心專任助理 排灣族:
原資中心沒有納入學校的組織規程,因為我在這個學校已經待了三年了,一直沒有拿到員工編號,我有請主管去反映這個問題,學校因為對於原資中心,他們覺得是任務型的,他們也不確定明年會不會有這個經費)

加上原資中心專任助理,執行業務包山包海,但享有的福利、薪水,卻遠遠不及學校正式職員,也讓這份職位總是留不住有心人才。

(台北市某科大原資中心專任助理 排灣族:
一個是它(校方)對人事已經不尊重,它對組織也不尊重,我覺得光是學校這兩點,我就覺得 如果我今天,對原住民事務沒有興趣的話,我應該也早就走了)

像是這位受訪的排灣族專任助理,從事原資中心工作三年,在相關單位已算"資深",因為翻開今年統計,超過半數原資中心專任職員,年資都是未滿一年;顯見這份工作的"理想與現實差距",恐怕仍需政府實地理解,並且對症下藥。教育部重申,原資中心經費,受原教法保障,補助多寡將視前一年度學校執行的績效而定,未來將持續精進、檢討相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