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malavat o minaanood do 林班 no kakowa pa
林班歌曲闡述了半世紀原民族人的悲歡離合,而林班歌更是部落青年情感交流和勞動後後療癒身心靈的重要原素。日前布農族人烏瑪芙.巴剌拉芾率領團隊,舉辦"2021星空下的火堆再現林下情歌"座談會,邀請傳統歌謠傳唱者及學者,在現場分享林班歌的歷史脈絡。
在模擬林班空間的場地中,悠悠的鼻笛聲,吹奏著半個世紀前流傳的林班歌曲。由布農族人烏瑪芙.巴剌拉芾率領團隊策劃的"2021星空下的火堆再現林下情歌座談會"在12月8日正式展開,邀請傳統歌謠傳唱者以及學者分享,台灣在1950年到1970年代之間,林班歌曲的歷史脈絡,並剖析林班歌對於當時原民社群的影響。
(與談人 Djanav Zengror 排灣族:
mangononong a tao
我們一直在流傳林班歌,林班歌 我們應該如何去定義它,然後 我們如何去追溯 去整理,然後 如何去看見歌詞背後的年代,對我來講是每一個歌詞的變化,都有很深厚的 當下的背景,然後我們如何從這個經驗裡面,彼此看見 彼此珍惜)
另外在座談會之餘,策劃團隊舉辦一場以林班歌曲主軸的音樂會,希望能夠將當時的原住民的處境立體化,也邀請青年參與演出,具有傳承的意義。
(導演 Umav palalavi 布農族:
mimong no vazay a tao
當我們在唱林班歌的時候,要紀念的是這些已經老去,或者是已經不在的,這些長輩們 耆老們,他們曾經在這一片土地,他的貢獻)
(參與演出青年 Gjljgilau ve Katupilau 排灣族:
macikaop do vazay a tao
(林班歌)它是一個,原住民在這個土地上生活的軌跡,它是這個過程裡面,原住民所記錄下來,他們的心情 他們的感動,在這些歌裡面,所以其實唱的時候,其實內心是想把他投入在那個時候,七零 八零年代,或是更早以前林班歌曲流行的那個時候,那些人的心情是怎麼樣,所以對我來說 它是一個歷史的軌跡)
林班歌曲的流傳,喚起了前人在星空下感受火堆的溫暖,也讓後人用歌曲想像前人在山林裡相遇的故事,那裡或許有酒、有歌,有情義,而未來林班歌曲會如何變化,也令各界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