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3
記者

讓文化更貼近生活 久美國小蓋鄒傳統聚會場所

Kataluhan dangian muampuk mapasnanavas palihumisan

信義鄉久美民族實驗小學是一所鄒族和布農族文化教育並行的小學,而在近期在才剛落成的新校舍旁,又打造了一棟鄒族傳統建築Hʉfʉ。Hʉfʉ是什麼樣的建築?為什麼學校想要特別在校園裡大費周章地蓋一棟傳統Hʉfʉ呢?這棟鄒族傳統建築又會對雙文化並行的久美國小帶來什麼影響?帶您一起來看看!

在南投縣,久美民族實驗小學的角落,一群人正在進行高空作業,拉上竹片 用黃藤綁好,他們正在蓋的,是鄒族傳統建築Hʉfʉ。

(久美民族小學校長 田春梅 布農族:
kuciusinsi 田春梅 Bunun
106學年開始,我們也開始了,我們的課程的,就是民族實驗課程,所以也就是,等於是硬體跟軟體,同步的在更新,我們會很需要,有一個可以放小米種的地方,我們會需要一個,可以祭祀的地方,我們需要一個類似家屋的地方,然後可以討論一些,社會結構的地方,就是一個這樣子的情境,那回來之後呢,我們就想說,我們在這個地方,應該也要有,這樣子的一個建築。)

和其他實驗國小不同,久美因為有鄒族和布農族混居,因此實驗小學也同時教學,兩個族群文化,在學校裡蓋一棟傳統建築,能夠讓文化更貼近生活呢。

(久美民族小學校長 田春梅 布農族:
kuciusinsi 田春梅 Bunun
然後我們就想說,那有沒有什麼傳統建築,是男女老少都可以進來的,那後來,我們鄒族老師就告訴我們,就是Hʉfʉ,他說這個是男女老少,都可以進來的)

(文化老師 Mo'o 'e Yasiungu 鄒族:
Masnanavas palihumisan tu bunun Mo'o 'e Yasiungu Cou
所有的建築物,就是房子這一類的柱子,第一個要立的,就是 假設這是前們,第一個立的是中間前面,這根柱子,第二個是那個,而且它的時間點,都是在,中午以前,一定要把它立起來,另外這個,前面後面都有一個,在鄒語叫它mucusi,Mucu就是手的意思,它就是 假設我是一根柱子,我把這兩根柱子抓住,它的作用就是這個樣子,所以這兩個結構,非常的重要,在鄒族的傳統建築裡面,這個非常重要,所以所有的房子,一定會有它的mucusi,它就是把柱子給鎖住)

傳統建築Hʉfʉ,是一般鄒族人的聚會場所,外型結構,和鄒族男子集會所Kuba相當類似。

(文化老師 Mo'o 'e Yasiungu 鄒族:
Masnanavas palihumisan tu bunun Mo'o 'e Yasiungu Cou
Kuba女生不能上去,是因為以前我們在,舉行凱旋祭的時候,取得敵首回來的時候,其實有不好的東西跟著回來,那禁止女性到Kuba,就是怕女性受到傷害,所以才禁止女性上去,那Hʉfʉ,是沒有舉行儀式的,所以其實它原則上來講,應該是可以上去的,它比較沒有太大的限制)

Hʉfʉ以杉木 竹子,黃藤和芒草搭建而成,整齊排列出棋盤格狀的屋頂,讓整棟建築,能以最自然傳統的工法呈現。

(台大實驗林木材利用實習工廠主任 莊閔傑:
Liskadaas mumu tu bunun 莊閔傑
也是因為,我們現在的林業政策,從106年開始,有一個所謂的國產材的一個,推廣國產材的一個計畫,這個是整個我們,就是國產材的應用這樣子,那所以在這個計畫,這個也就很剛好的,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一個,因緣際會的一個機會,它所使用的,就是我們國產的這些杉木,那還有竹子,這個是木材跟竹子的應用,甚至它所看到這個,都是用那個五節芒,它的固定都是用那個黃藤,來做一個綁紮固定,那這些工藝性 技藝性,這一些技術,一方面就是,文化傳承跟國產材的一個結合,是一個相得益彰的,一個成果表現)

(久美民族小學校長 田春梅 布農族:
kuciusinsi 田春梅 Bunun
那所以,當時他們的預算裡面,有很多的五金的那些材料,那個安老師都說,不要 這些都不用,然後一些防腐的,安老師都說不用,因為我們原住民呢,就是用天然的 自然的像火,就是防霉 然後去除濕,所以他都說,如果要做,我們就做最傳統的)

在過去,蓋房子都是由族人集體行動,但如今會蓋Hʉfʉ的人,已經所剩無幾,只能靠著文化老師,一點一滴慢慢完成,也有不少青年,前來協助參與建造,不分男女族群,全都捲起袖子幫忙,除了分擔勞力,也希望可以從中獲取,文化養分。

(山美部落青年 莊翎 鄒族:
Takidiip tu mainduduaz 莊翎 Cou
我們在綁藤,綁那個竹子,要把那個芒草放上去,這也可以用來踩,綁這個其實還滿危險,拉這個要有技術,你亂拉可能會往旁邊倒,所以要拉的時候,身體要往上拉)

(山美部落青年 Yangui Akuyana 鄒族:
Takidiip tu mainduduaz Yangui Akuyana Cou
很想要學習,這方面的工藝,然後也想了解它的那個,就是文化的那個,這個Hʉfʉ在文化裡面,對我們來說的意義,對就是想要去,比較深度的去暸解,然後也想學一下那個,因為它是沒有釘釘子,然後完全都是繞藤的技巧,我們很想要,也把這個技巧,將來可以使用在,我們山美部落的建築上面,很多像是,Kuba我們都不能上去,其實我們都很想看,但是我們不能進去,然後剛好就透過這個Hʉfʉ,然後我們就可以,瞭解到Kuba的建築的體系,然後也可以學到一些,那個傳統的建築技巧 這樣子)

(久美部落青年 Batu Taiscukan 馬偉國 布農族
Takidiip tu mainduduaz Batu Taiscukan 馬偉國 Bunun
一方面是因為,很多的人不瞭解,這個鄒族的文化嘛,因為在久美,在我小時候,其實他就沒有,平常長輩就沒有在介紹,這裡是鄒族的地方,所以導致說,到國中才知道說有鄒族,對 也是斷層,讓我比較羨慕是說,竟然國小會出現這些東西,反而變成說,我想可能要重讀了,以前完全沒有接觸到這個東西)

(文化老師 Mo'o 'e Yasiungu 鄒族:
Masnanavas palihumisan 安美英 Cou
那我知道你們(年輕人)是,想要去學這個東西,所以我是滿樂觀的,所以我願意教,那無論年輕人做的好不好,起碼它是一個開始,鄒族的這種建築建造起來之後,那布農族會不會也想要,所以這是一個良性的刺激,那當我們這樣的建築物,出來之後,我們是不是可以去更瞭解自己,比如說在久美這個地方,那布農族有沒有,可能更瞭解鄒族,是不是也刺激布農族,也建造這樣的傳統建築,我是滿樂觀的)

學校 實驗林 還有部落青年,甚至國小學生的協助,在各界通力合作之下,Hʉfʉ將成為久美國小,新的文化場域,也是最好的教育素材。

(久美民族小學校長 田春梅 布農族:
kuciusinsi 田春梅 Bunun

我覺得像鄒族跟布農族,不管要在使用這塊地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就是類似跟天跟地,就是告知的一個儀式,那其實我覺得,它(Hʉfʉ)有點像是這樣子,它就是一個,我要使用這塊土地,然後我用你,就是大地的一些素材,然後弄了一個這樣的地方,然後我會認真的去使用它,運用它,然後去傳承,就是鄒跟布農的文化,我覺得是這樣子的宣告吧)

(文化指導員 安美英 鄒族
Tatahus palihumisan tu bunun 安美英 Cou
雖然它不是Kuba,它只是Hʉfʉ,但是很多很多的,一些文化的課程,它其實可以在這邊運作,我們的歌舞展現,或是耆老說話,都是可以在這邊,或者是有,甚至布農族,他也是可以上來,就是認識鄒族的文化,或甚至在我們,這個鄒族的文化的一個場域,講布農族的事情,因為這個不再是說,這個部落是 這個Hʉfʉ是,單個是鄒族的,它也變成是布農族的,這個對我來說,這個是鄒族跟布農族的一個,文化的一個場域)

蓋一棟傳統建築,在多元族群的環境下,刺激師生對族群的認同,讓他們想要找回更多文化脈絡。

(久美民族小學校長 田春梅 布農族:
kuciusinsi 田春梅 Bunun
鄒族有了,那我們布農族的石板屋,何時要來弄,因為我覺得小朋友也會發現說,在一個這樣,鄒族的自然情境裡面,他特別有感,就是他在學鄒族的東西,會特別有感,所以我們還是希望有一個,布農族的一個傳統建築,讓我們的教學,在這樣的情境裡面,讓孩子是有感的)

將芒草鋪上屋頂,建造Hʉfʉ的工程即將告一段落,Hʉfʉ後方夕陽餘暉映照在,布農族和鄒族的發源地玉山,期待有一天,久美國小,也能成為兩族群文化的源頭,成為傳承文化重要的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