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asnava mas istatalik kangkaunanan minsinbalung tu hansiap
為了傳續阿美族傳統造屋技術及藤編綁法,太巴塱部落族人偕同在地小學師生前往祭祀廣場,進行文化教學。學童們也在實地體驗過程中,認識到消失將近70年之久的青年會所。
小朋友們聽從部落青年的指導,練習運用黃藤編綁細竹,體會過去祖先們的傳統智慧,實作同時青年也帶領孩子們認識會所結構。
學童們也在實地體驗過程中,認識到消失已久的Soraratan(青年會所),感到非常驚豔。
(太巴塱國小學童 Lisin Panay 阿美族:
Isnavaan tu uvaaz Lisin Panay Amis
感覺很特別,第一次看到用竹子編的房子)
受到時代變遷的影響,太巴塱Soraratan(青年會所)消失將近70年,為了趕在耆老們消逝前,部落青年克服萬難自主發起復振計畫。第一階段先完成縮小版樣本,從前置作業到完工共耗費至少6個月時間。
(太巴塱部落Ma'orad階層級長 Angay (李宛縉) 阿美族:
Lavias itu mainduduaz tu mumu Angay (李宛縉) Amis
我們這次會蓋,Soraratan(青年會所)的原因,就是想要把它重新復振起來(所以)小的Soraratan(青年會所)完工之後,勢必也是需要讓國小的小孩子知道說,原來我們的老人家,沒有尼龍繩的時代也是用藤編來,綁這些東西(因此)在太巴塱這個傳統技藝,是不能遺忘的)
(太巴塱部落Sapalengaw(祭師) Ka'ti Karo (林正治) 阿美族:
Lapapaspas tu bunun Ka'ti Karo (林正治) Amis
帶太巴塱的學童帶來這邊,講解竹子接縫要怎麼綁,如果有這樣做,他們之後就會有印象,跟著他們逐漸成長,等到成人之後就會回憶,以前過去老人家的工法是怎麼樣)
後續將在文物館旁興建完整比例的Soraratan(青年會所),耆老也期待完工後Soraratan(青年會所)能夠再度肩負年齡階層的核心場域,找回過去部落原有的運作機制,目前祭祀廣場建築群也逐漸成為部落族人的精神象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