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9
記者
Avay poiconʉ/陳民紋 南投久美

阿里山氏族相挺 久美復振路添力量

tesi to'usni ta yuso ci pupuzu 'e pupuzu ta luhtu 

過去非常努力蒐集,久美部落起源發展:曾幾何時這些領域,曾都是鄒族luhtu大社傳統領域,因日據時期遷移政策,而改變了鄒族生活文化,經過了百年的歲月,老人凋零語言文化流失,祭儀儀式的遺忘,要復振需非常大好勇氣與決心,大阿里山達邦及特富野兩個大社,也都前來相挺復振久美所遺忘的文化祭儀,同時感恩久美地方人事及耆老,都能支持復振,唯有方明阿蘭老奶奶的叮嚀,鄒族勇士們要努力才有結果。仰望玉山之美,俯眺陳有蘭溪,秀麗的大自然中,於山河之中可孕育出各種優質的農產品,融合群族的生活只嚮往美麗幸福的未來。

(經過好多年來蒐集,復振聲音愈來愈小,透過這樣希望讓族人知道。)

十餘年來的文獻、照片和史跡蒐集,在北美鄒工作室內清楚呈現Luhtu社以及久美部落的發展脈絡。

(原轉會委員 mo'o usayana(文高明) Cou
oe'yen ta cou
這是大社所在地同富村hosa,清代四大社之一陳有蘭溪、合社溪,同富村南邊500公尺,他們(考古學家)發現最古老的文化最早有4000年,稱東埔一鄰文化,陳有溪有20幾處遺址,這裡有很多陳列的,最古1000年前,也就是說1000年前即有鄒族在這部落單一家屋,在這部落有發現,祖母久美第一座水田很多石棺。)

文物史跡證明了鄒族人在此生活超過上千年,而布農族落腳久美,則肇始於日治時期的遷移管理。

(久美部落耆老 Vilian Istanda(史春發) Bunun
mameoi ta hosa
日本人帶我們到久美時,當時是東埔望鄉羅娜新鄉一個個挨村問領袖要不要接受我們家族,他們基於恐懼認為我們曾殺日人不敢接納,第一次無法接受,第二次再從東埔問起,到了久美部落家族,據祖父口述領道叫wusayana認為家族既來,久美人沒那麼多接納,也做個觀察了解。)

(久美部落耆老 方明阿蘭 Cou
ba'i ta hosa
布農族起初剛遷移到這裡時,有Tikituhu布農氏族,我們提供他們米食食用,也邀請他們來到戰祭儀式場地,儀式之後,則邀請他們共同享同食物,他們都會一起來。)

耆老回憶,當時參與Mayasvi的人數可以圍舞三圈,可見當時之強盛。爾後由盛轉衰的原因,除了先有東埔蚋戰爭導致傳統領域退縮,後來又因Imucu大社社界失守,大量漢人挺進開發。此外,布農族的遷移、傳染病的發生以及宗教的進入,在在都削弱了Luhdu的根基。

(原轉會委員 mo'o usayana(文高明) Cou
oe'yen ta cou
民國23年(布農)大量舉遷至此,稻米示範村,日人有意移布農好管理,布農來了就通婚文化淡化,第三個影響自己族人凋零,文獻上發現熱風流行性感冒,人口喪失三分之二非常慘。)

就像神樹三度倒下三度重生的堅靭生命力,久美人復振鄒族文化的意念,始終在靈魂深處澎湃激昂著。

(久美鄒族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 甘萬德 Cou
lis ʉ can ta hosa
特富野曾中斷十幾年Mayasvi想復振有困難,歌舞生疏,久美老人退回特富野達邦,就所知教特富野,我們久美在民45年辦最後一次Mayasvi儀式都忘了。)

如何著手找回這些式微的祭儀、語言及文化?就在2021年10月底,久美部落邀請特富野以及達邦兩大社領袖、巫師等人來到久美一起研討。

(特富野部落發展協會理事長 avay(陳明利) Cou
lis ʉ can ta tfuya
我觀察巫師施法過程而了解到,他(巫師)做了那個動作後,就看到了我們Luhtu大社很久以前的老人,聽到巫師祈福問候時,祖靈們回到這附近表示非常樂意傾聽,巫師述說到最後時,祖靈們表示願意幫忙,但是也期待,這裡的族人,需要用心進行復振事宜,因為這不是第一次跟他們要求了,過去20年前曾喚醒過他們,結果當時卻讓他們失望了,所以依照巫師講法,這次決定要復振,需要嚴肅認真以待。)

(樂野部落主席 pasuya(湯智傑) Cou
cu'si ta lalauya
久美Luhtu這邊隔絕太久了,他們對於鄒族的文化非常陌生,我常常回來這邊,以這邊的宗親來說,我們的家族算是這邊最大的家族,就是所謂的領導家族,我發覺到他們很想學,但是真的沒有地方讓他們學,所以就現況來說,若要重建kuba,重建祭屋,首先要著重在文化人才的培養,這樣未來才能打造硬體建設。)

停辦了一甲子的核心祭典露出重現曙光,除了部落自覺讓阿里山兩大社承諾協助軟硬體之外,兒時曾居住久美、具有鄒族血統的信義鄉長,也樂見其成的釋出明確方案。

(信義鄉鄉長 Lian(全志堅) Bunun
goo'co ta sin'iseang
久美復振規劃聚會所,Luhtu小朋友不知鄒是傳領不能忽略,鄒明年規劃共識,公有地蓋鄒聚會所教育語言基地點。)

天時地利條件兼具,而在人和的部分,協會積極扮演火車頭角色,漸漸凝聚多數人的認同,如今仍要努力協商不同的聲音。

(久美鄒族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 甘萬德 Cou
lis ʉ can ta hosa
我們一再溝通如何接納,宗教無關不相違背,文化復更能帶動繁榮。)

(久美國小校長 Savungaz Tanapima(田春海) Bunun
koo'co ta luhtu
鄒族協會也在討論要不要興建kuba,雖然有討論過程有些衝撞爭執,在文化復上是有幫助的,樂觀其成。)

(久美國小老師 dibusung(文一丞) Cou
lemacohio
從學校開始有影響部落,讓長輩無後之憂做這些事,小朋友成長影響家長社區,把學校體現的鄒與布農互相尊重互愛傳達下去。)

(久美部落耆老 Vilian Istanda(史春發) Bunun
mameoi ta hosa
他們有需要 我們布農人數多,更要關心鄒,把願望達成,我們都是一家人。)

曾經輝煌,一度凋零,如今再起。久美鄒族要喚醒沈睡數十年的文化,找回族群根源,讓鄒與布農繼續譜下永久美麗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