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鄉農會今年特別在青梅採收季節舉辦製梅食農教育課程,讓孩子體驗青梅的製作過程。
大人在台前示範脆梅製作過程,小朋友也在台下跟著學,經過一輪下來,許多小朋友腰痠背疼之後才體會出,原來過去長輩製作梅子是多麼不簡單。
(南豐國小學生 李哲紳 賽德克族:
辛苦。(為什麼辛苦?)因為腰很酸。)
(南豐國小學生 莊宇安 賽德克族:
梅子要磨出水,才不會澀澀的,讓那個鹽充分地磨那個梅子,會比較好吃。)
梅子在過去,是南投仁愛鄉的重要產業,後來才逐漸轉型種植其它更高經濟的蔬菜水果,因此許多部落現在已不見梅樹蹤影,只留下過去採梅製梅的記憶在長輩的腦海裡,因此趁著產梅季節,仁愛鄉農會巡迴鄉內學校進行食農教育,要讓小朋友了解,部落農業發展史,也體會過去長輩們務農的辛苦。
(南豐國小主任 劉淑慧 賽德克族:
其實以往我們南豐也有在種梅子,但是其實這一代的孩子,應該是完全沒有印象,所以很高興農會今天,可以特別來我們這邊,來教孩子怎麼製作醃梅這一塊,一方面就是提供他們一些生活經驗,那二方面也讓他們知道說,原來每一個食品,它的背後其實都是,很多人的付出跟努力。)
(仁愛鄉農會總幹事 戴錦稔:
我們今年從仁愛高農、仁愛國中,仁愛國小、春陽國小、南豐國小,我們做這樣的一個體驗,讓我們更多地扎根在小朋友身上,知道好的健康食品,如何來栽植來食用,這是我們今天所有食農教育的目的。)
仁愛鄉農會今年把製梅體驗帶入校園,希望藉由食農教育讓現在已不是青梅產區的部落學童,透過製梅體驗進一步了解,部落農業的發展歷史脈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