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8
記者
udjuy 台東達仁

紅藜採後調製技術 台東農改場下鄉指導

wamua ki cekele bulru kay swa 台東農改場

紅藜是排灣族的傳統作物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也具觀賞性,現在階段正逢採收期間,台東農改場為了提升紅藜採收後調製技術,特別下鄉來指導農民。

紅藜植株放入脫粒機,在機器的運作下,將紅藜籽和梗分開,目前正值紅藜採收期,台東農改場特別來到達仁鄉安朔部落,辦理台灣藜採後調製技術示範觀摩會,指導農民如何使用機器的作業方式。

(安朔小米產銷班長 鄭誠  Paiwan
marasiakay
鄭誠  Paiwan
因為他們是有研究過的,所以對我們比較有幫助,按照我們的方式來走,產量會提高很多,尤其是材料的部分和病蟲害的防治,從1分地本來大概160 170(公斤收成量)。)

(台東農改場副場長 盧柏松
hucangcange ki 台東農改場
盧柏松
因為採收的時間非常的重要採收的時間,可以影響到後續的品質,然後採收之後,應該做哪一方面的調理,才會品質比較好。)

農民提到,安朔部落能夠處裡紅藜的機械設備有限,大多數的農民還是都以較耗人力成本的方式來處理。

(農民 石振雄  Paiwan
tarakawaungu
石振雄  Paiwan
紅藜的種植跟採收跟保存受益良多,在這個機器的部分,公部門看能不能是說協助一下農民解決這個困難。)

這場指導會也吸引餐飲業者前來觀摩,業者表示紅藜在市場的接受度逐漸提高,也開發更多元飲食種類,來支持在紅藜業。

(餐影業者 黃焜林
taraagaga
黃焜林
相對在我們店裡,我們也研發出來了一些伴手禮都是以紅藜為主,相對客人看得到吃得到之後又更買得到,目前我們台東上來講其實不會諱言現在紅藜的產品,有生技類也有一些酒類,應該有2、3百種。)

台東農改場提到紅藜的種植,以南迴地區為主,每年初估有100公頃的面積,占全國面積一半左右,期望藉由新的技術指導減少成本支出,也提高作物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