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0
記者
Cemedas Dumalalrath(江子芊)/uliu(郭亞文) 台北市

認識原民重大歷史事件 文化部推空間紀念計畫

為了促進原民社群認識"文化資產保存",跟"空間紀念設置"的相關機制,文化部文資局辦理"原住民族重大歷史文化事件空間紀念計畫",希望從族人觀點出發,透過建置"紀念空間"的方式,讓社會大眾認識台灣原住民族的重大歷史事件。

在原民發生重大歷史事件的地點當中,紀念的方式多以設立碑文為主,例如日本時代建置的慰靈碑、弔忠碑,或是由漢人觀點建立的紀念碑,少有以原民觀點建立紀念碑。對此,文化部文資局近年展開調查研究後,發現紀念歷史事件,不應僅限於獨立物體之上,應該在整體空間發揮作用,便開始推動"原住民族重大歷史文化事件空間紀念計畫",希望從族人觀點出發,讓社會大眾多面向認識台灣原住民族的重大歷史事件。

(花蓮原民公共事務促進會理事長 Sra(陳柏鈞) 阿美族:
其實我們七腳川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有向有些單位來去爭取說,我們想要設置一個,七腳川戰役的紀念館,然後這個當中,其實我們自己就發動很多,自主去研究調查的一些活動,搭配到現在有推動這樣一個計畫,我們就希望 國家可以來協助我,趕快建置一個實際的一個空間,然後讓七腳川的一個文化歷史,可以讓更多人知道)

有別於直接設置紀念碑,澳洲的和解廣場、美國康乃狄克州的原住民文化教育中心,就是利用空間紀念方式,讓大眾了解、認識當地的重大歷史事件。共同計畫主持人官大偉也表示,每個族群也都有自己表達的方式,甚至也不一定要有文字,也可以口述、影像,結合多媒體,多元呈現族人想法。

(共同計畫主持人 Daya Dakasi(官大偉) 泰雅族:
我們有的那些精神的連結,或者是對於他的名稱的意義的,這種尊重,他可能就是一種命名權,或者是文化詮釋權,對於土地的 對於文化景觀 地景,對於史蹟的,在這種情況之下,我認為,透過文化資產保存法的這個管道,他可能是可以幫我們找到,另外一個層次的,在實踐我們傳統領域權利的一種方式)

(計畫主持人 黃舒楣:
族人想要針對重大歷史文化事件,自主進行研究,或者是想要辦紀念活動,或者是甚至想要設置紀念空間,他會有機會 就是,尋求文資局相關的資源來協助,我們會規劃工作坊,有興趣的族人,可以透過這個過程來理解,希望有更多的培力)

從文資保存角度出發,把重要的空間紀念下來,並透過紀念的實際行動,維繫記憶跟社群關聯,希望達到重建跟療癒的雙重目標,也容許多元詮釋並存、對話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