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首次集結七所原住民族文化館,共同規劃聯合特展,藉由介紹中區原民族群生活祭典和其中差異,進而加深對於各族群的認識。
進入展場空間,達邦國小學生專心聆聽解說員,講解各族群在民族植物使用和祭典的差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帶領中區七所原住民族文化館共同規劃《我們群祭啦:中區原住民族文化館聯合特展》,以介紹生活在中區的族群為出發點,向外延伸各族之間的差異,也藉由生活與祭儀文化的連結,反思祭儀對當代族人的意義。而巡迴特展列車,今年的第一站就開進了鄒族自然與文化中心。
(達邦國小學生 溫冠宇 鄒族:
以前不知道我們鄒族,跟其他族也有關係,(植物使用)材料有的一樣。)
(達邦國小學生 安赫 鄒族:
賽夏族還有魯凱族的五節芒,(跟)我們的發音都很不同。)
(達邦國小 莊豫 鄒族:
那邊有寫其他族群那個植物(名稱)還有它的用途,他們大概會生長在哪裡,其他族是怎麼用的。)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示組研究助理 張瀛之:
這個是中區第一次的聯合特展,館員裡面他們有的人是排灣族,有的人是鄒族,有的是賽夏,有的是泰雅,那當然還有賽德克族,各種不同族群的館員,他們都希望能夠在這裡面談到一些,我們關於祭典文化的一些傳統意涵。)
不僅學生看展看得入迷,連前來看展的耆老們,也當起文化顧問,在旁補充資訊。而為了讓族群文化得以延續,鄒族庫巴特富野社文化發展協會近期就與中研院討論,把典藏在各處的鄒族文物,歸還回部落。
(嘉義縣鄒族庫巴特富野社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 高德生 鄒族:
我們一直一直想說,文物應該在部落裡面,而不是流落在他鄉,流落在他鄉只能給一些學校、研究單位在那邊評調(調查),實質對鄒族的一些文化的發展,並沒有任何的助益。)
發展協會也預計在4月召集相關單位人員,一同北上與中研院討論文物歸還一事,而"我們群祭啦:中區原住民族文化館聯合特展"會持續在鄒族自然與文化中心展到6月底,歡迎民眾前來看展。
